外国人常说的中国三大殿,指的是故宫的三大殿。下面我们具体来说说故宫的三大殿。
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
太和门内,在3万多平方米开阔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明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时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现名为清朝时名称)。这3座大殿是故宫中的主要建筑,它们高矮造型不同,屋顶形式也不同,显得丰富多样而不呆板。
太和殿(明朝称奉天殿、皇极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约2380多平方米。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更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更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这样就构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术语上叫庑殿式。檐角有10个走兽,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大约从14世纪明代起,垂檐庑殿是封建王朝宫殿等级更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背后是雕龙屏。太和殿是故宫中更大的木结构建筑,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更大的木构殿宇。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元旦等都在这里庆祝。
中和殿(明朝称华盖殿、中极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高29米,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在到 *** 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
保和殿(明朝称谨身殿、建极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7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平面长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屋顶有4条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工字形基台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基台三层重迭,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在 *** 00平方米的台面上有透雕栏板1415块,雕刻云龙翔凤的望柱1460个,龙头1138个。用这样多的汉白玉装饰的三台,造型重迭起伏,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而这种装饰在结构功能上,又是台面的排水管道。在栏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龙头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层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龙头流出,千龙喷水,蔚为壮观。这是科学而又艺术的设计。
三大殿悬挂的匾额三大殿正中都悬挂着匾额:太和殿为“建极绥猷”匾;中和殿额题“允执厥中”;保和殿的匾额写的是“皇建有极”。由于三大殿在紫禁城中占主要地位,因此这三块匾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级别更高的匾额。与其他宫殿匾额上正大光明、勤政亲贤等比较好理解的词汇相比,三大殿的匾额就不太好懂了,今天咱们就来解释一下,故宫三大殿的匾额都是什么意思!太和殿“建极绥猷”匾建:即创建、建立之意;极:原指房屋中脊之栋梁,在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更高准则;绥(suí):原义是古代的旌旗或上车时绳索制成的拉手儿,后来也有安抚、顺应的意思;猷 (yóu):既有谋划、功绩的意思,也指道和法则。“建极”二字出自《尚书·周书·洪范》中的:“皇建其有极”。商朝末年,纣王之叔箕子为中华之一哲人,可是被纣王囚禁。后来武王伐纣,纣王 *** 而死,周朝建立。箕子重获自由,武王求教于箕子,箕子为其讲解 “洪范 *** ”,即天地间宏大的法则,其中第五条即为“皇极”,意思就是说君王为万民之主,应当自己建立宏大中正之道,然后才能教化臣民。
“绥猷”同样出自《尚书》,夏朝末年,夏桀王残暴不仁,汤顺应 *** 讨伐夏桀,建立大商。然后将伐桀的大义诰示天下,即是《汤诰》。《商书·汤诰》所载:“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意思就是天帝将善道赋予世人,使人们有常性,能顺乎其道的则为天子。因此“建极绥猷”的意思就是:身为皇帝,肩负着上对苍天、下对黎民的双重使命,既要顺承天意建立宏大中正的法则,又要顺应大道安抚天下万民。
中和殿“允执厥中”匾允:既有同意、答应之意,也指公平、诚信;执:含义很多,在这里指遵守、坚持;厥( jué):在这儿没有昏厥的意思,而是代表乃、其、于是;中:即指中正。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舜为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他的王位是尧禅让的,尧禅让王位时传给舜四个字,即“允执厥中”;后来舜将王位禅让给了大禹,并告诫了他十六个字,便是刚才提到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个字被尊为中华心法,是中华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论,意思是:“人心危险难安,道心幽微难明,只有精心一意,诚恳地秉执中正之道,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所以中和殿“允执厥中”匾的意思就是:皇帝的言行需要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这是治理国家更好的 *** 。
保和殿“皇建有极”匾
皇建有极与建极绥猷一样,同是出自《尚书·周书·洪范》:“皇建其有极”。此乃箕子为周武王讲解 “洪范 *** ”时提到的,别看短短五个字,其中包 *** 五行、五福、五祀、三德、八政等等诸多信息,是帝王治理天下之根本。
总结起来,意思就是:“天子的训导,可以作为百姓永远的行为准则”。因此,“皇建有极”匾代表不偏不倚,取中庸之意,告诉世人,由天子来制定中正的法则,是天下更高准则,在这里有强调皇权的意思。
三大殿的匾额,都是包含强调皇权、和治理天下的大道理,这与三大殿的作用和地位有关,三大殿是紫禁城外朝的核心,也是级别更高的建筑,其中又以太和殿为最,太和殿就是俗称的金銮殿,是举行重大朝会和盛大典礼的地方,如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中和殿居中,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皇帝参加亲祭仪式,会在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皇太后上徽号,玉牒也存放在中和殿,并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保和殿在最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到了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就在保和殿。
所以说三大殿是过去紫禁城最重要的场所,匾额所蕴含的意义,自然也要“高大上”,集中体现封建帝王治理天下的理想,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此三块匾额,全部由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只不过现在悬挂的,都是在故宫为恢复“康乾盛世”风貌,维修时的复制品。
三大殿因为是故宫的核心地位,也就常被外国人提起。这就是故宫三大殿的特色。喜欢的朋友别忘点赞啊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
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 *** ,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之一人。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 *** 自比:“但用东山 *** 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因为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够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谒求仕期间不讳言这一点:“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时不放弃这一点:“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这种人生理想集中表现了诗人“羞伐其德”和热爱自由的意识:“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由于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梗时,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得格外强烈。风水学术语。 据《皇极经世书》记载,甲子六十年为一元,一元六十年为“大运”。堪舆家据以定地气之衰旺
1、皇极四柱预测学2、皇极六爻预测学3、皇极奇门遁甲应用学4、皇极风水体系5、五音姓名学6、皇极面相学7、皇极梅花易数预测学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