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在唐朝和宋朝以前,很难。
大家熟知的《史记》的作者太史令司马迁,来自史官家族,父亲司马谈是汉朝史官,往上追溯到春秋时期,司马家族就掌握着修史录史的权力。整个家族一直奉行真实记录历史的精神,不在乎外力的干扰,只相信眼见为实。
君主只要干了这件事,不论是好事还是不光彩的事,作为史官就要原封不动的把这件事记录在史书上,不夹杂一点自身的主观感情。哪怕君主以性命相要挟,史官也得坚持自己秉笔直书的态度。
所以,历史上有两类做官的人基本没有性命之忧。一个是史官、一个是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当然,多数皇帝也不是不想对他们下手,只是碍于史官在朝廷重臣和天下百姓之中的威信,以及史官固有的责任,而不好动手。
《左传》中有一个经典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大臣崔柱,他的妻子跟齐国的国君齐庄王有点不为人知的事。崔杼在察觉到自己头顶上已经变成了蒙古大草原之后,就想方设法设计除掉了给自己戴了帽子的国君齐庄公,齐国的大权也就顺势落到了崔杼的手上。
崔杼大权在握,却唯独害怕一件事,那就是担心史官在记录史书时会把自己的脏事儿写下来,让自己留下个弑君的千古骂名。
于是,崔杼就亲自到当时齐国负责记录的史官太史伯府上。
崔杼说,你是知道的,我这人最爱惜名誉,关于这件事,你千万不能如实照写,否则呀,我就送你去跟齐庄公相见。
结果这太史伯梗了梗脖子,当着崔杼的面,就在史书上写下了崔杼弑君的事。不答应便罢,还敢当面记下我的丑事,士可忍孰不可忍,崔杼一看这老东西真的是冥顽不灵,当即就斩杀了太史伯。
春秋时期的史官,都是家族世袭的方式来继承的。太史伯死后,崔杼又找到了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让他来顶替他哥哥来完成记录史书的工作。
崔杼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也是为了杀鸡儆猴让太史仲屈服,故意把他带到他哥哥太史伯的尸体面前,威胁说如果你不听我的,你的哥哥就是你的下场。
太史仲想都没想拿过笔,在书册上又一次记上了崔杼弑君,还有弑杀史官的事实。
崔杼当即又杀掉了二弟太史仲,随后又找来了太史家的老三,在各种威逼利诱之下,老三还是在史书中如实写下了崔杼弑君的事实,结局可以想象。
之后崔杼又找到了四弟太史季,这个四弟依然像三位哥哥一样,废话少说,又在史书上记下了崔杼弑君。
崔杼的精神世界崩塌了。敢情这世上还真有不怕死的人,你们太史家厉害,爱咋写就咋写吧,我服了。
所以,正是史官这种秉笔直书的精神,让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很多真实的历史。换一句话说,就算当时崔杼杀了太史家全家,别的史官也一样会如实记录。因为当时齐国的南史氏在听闻太史兄弟的遭遇之后,准备接替他们继续完成秉笔直书的重任。结果在大义凛然的前往赴死的路上,听说崔杼改变了主意,这才打道回府。
后来,出现了专门保护史官的规定,那就是君主本人和朝廷大臣禁止查阅观看史官所记录的当代历史,记成啥样是啥样,皇帝无权过问,一方面保护了史官,另一方面约束了皇帝的言行,三来能公正客观的书写历史,为后来的君主提供治理国家的经验。
当然了,事情不是绝对的,有些不太遵守规定的君王,就对起居注非常感兴趣。
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期间了,记录李世民起居注的官员是褚遂良。
李世民好奇心很强,你褚遂良每天埋着头写啊记啊,到底给我这个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记成了什么样的鬼样子?于是,他就向褚遂良索要起居注。
褚遂良说,我从来没听说过哪个君王会亲自来跑来翻看他自己的起居注的,这么做不符合古制也不符合当朝的规矩,就不给你看,你能奈我何?
李世民说,万一我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你褚遂良也要记录吗?
褚遂良当即回答,这是微臣的本分,你干了什么事,我就如实记录下来,怕我记录,你别做啊!。
李世民彻底绷不住了,想要教训一下这个不知死活的史官。身旁的史官赶紧替褚遂良打圆场,陛下您不必担心,所谓月有圆缺,人无完人,就算他褚大人不如实记录,我们也会记录,天下人更会把这些事记在心里。
李世民一听,这哪是打圆场,这是赤果果的威胁。
于是,打消了要看起居注的想法。
到了宋明时期,皇帝可以随意调看起居注。明成祖朱棣甚至还篡改了朱元璋的太祖实录。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