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什么?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所谓“道”便是宇宙万物里所有事物的起源,它可以攘括一切东西。但要真正理解“道”的含义,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这都是要靠个人修养顿悟而成。
苏东坡曾经夜游赤壁,作下一首千古名诗,而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这句话描绘出了当时苏东坡游赤壁的感受,也表明了在这世间,所有事物都是有来源的,也进一步证明了“道”的存在。而一人隐居修行70年,预言自己104岁将羽化,被称为“陆地神仙”。更为大家阐释了什么叫道。
张至顺是在清朝末期出生的,但是在那时候社会是非常的混乱,民不聊生,列强入侵,烧杀抢夺,导致其家道中落,所以他们一家只能上街乞讨,他在一次乞讨中,路过一个村子,村子里刚好在唱大戏,演的是《湘子传》,内容是讲韩湘子出家成道的故事。张至顺瞬间就被迷住了,心里也萌发了出家的念头。
张至顺天资聪颖,而且本人十分的好学,不过张至顺家里穷,没法交上学费。于是他就在学校的窗外面听,后来老师了解他的情况之后就给他东西吃,还让他在学校里面念书,顺便帮学校做饭。后来军阀割据,他被强行征兵入伍。在一次出征途中,张至顺趁机跑了出来。这时无处可去的他,决定出家。
于是张至顺就来到华山的一座庙庵里面,想在这里出家,但是这里的主持并不收他。出于无奈,他为了能够留在里面,就在门口大哭。就在这时,有个瘸腿的道士路过他身边,看他在哭就问他怎么了,张至顺将前因后果告诉了道士,道士看他可怜一时心软,便让张至顺跟着他走。后来张至顺才知道他是全真龙派刘明苍的侄子。在他的帮忙之下,张至顺成为了刘明苍的徒儿。
张至顺的修行道路并非那么容易的,他在道馆里面并没有学习到一些有关道教的知识。他每天都在打扫,做饭,虽然做些事能够得到锻炼,但最终他还是离开了这个道馆。后来他来到了西安,在这里,他主要是学习医术,他苦心学习,想要以病治人。他在学习当中遇到不懂的知识就会向别人请教,正是因为他的好学,使他的医术逐渐精进。
在这之后,张至顺来到终南山。他并没有放弃修道,他在终南山的山顶建立茅草屋,耕种粮食。每天起床就下山打水浇菜淋花,然后开始打坐冥思,他就这样修行了几十年,每天与大自然为伴,感悟天道真理,终于悟出了道。他曾讲过,不管是在哪里,在打坐的时候,不要想太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一起,用心聆听大自然的呼吸。在这之后,张至顺走出终南山,开始弘扬道教文化,他将他所修炼的精髓都传给世人。
张至顺从沿街乞讨到少年出家再到这之后的道教真人,他的修行之路是艰辛的。但也正是这艰辛让他收获了甘甜的成果。在张至顺这八十年的修炼之中,他谦虚好学,不仅是道教,他学习的东西非常之多。他苦练医术,终是有所成就,在功法上面,他练就了一副长寿之躯。他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就开始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张至顺到各个地区演讲,传授自己的精髓,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大家。
张至顺说过他是中国人,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他要把道教传播出去,让大家都了解道教的文化。不仅如此,在抗战时期,张至顺不顾炮火的袭击,他用自己长久以来的积蓄救济穷苦人民。穿梭在各大战场上,救助受伤的将士们。最终在104岁的时候,张至顺功德圆满,“羽化而登仙”告别于人世。
在经历过大风大雨之后,张至顺仍意志坚定,以一己之力造福大家,他将祖传的秘籍和自己所修炼的整理起来,传授世人,为大家解决许多问题。他一生淡泊名利,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许多的贡献。他的前半生过于艰辛,孤身一人修行几十年,在这之后他又救济众生,在笔者看来,他的事迹值得大家敬仰。而张至顺的道不止独善其身,更讲究济世救人。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