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丧葬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葬礼的形式上,一般采用土葬的方式,将死者盛入棺木,填穴堆土,坟头立碑。
碑上面一般都刻有碑文,记录死者姓名、功德、立碑者与死者的关系等等。其中,墓碑上会常常出现“故、显、考、妣”等字样,那么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一、墓碑上“故、显、考、妣”等字的意思和区别“故”
“故”字顾名思义,是指已故之人,且已故之人与我们关系比较亲近,是一种表达敬意的称呼,同时也寄托了对故人的思念和缅怀。 它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死”、“亡”等字相比,显得更加正式和庄重。
在一些古诗词中,也常常会出现“故”字,比如杜甫在《梦李白》之中写道“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南朝梁刘孝绰在《古意》诗中写道:“故居尤可念,故人安可忘。”
这里的“故”通常与墓碑上刻有的“已故某某之墓”的“故”意思相同,都表示尊称。
“显”
“显”字是古代丧礼中的用词,来源于“皇”字。
在元成宗大德年间之前,古人都以“皇考”来表达对父母的美称。到了元成宗时期,因元朝皇帝对汉语意思不是太明白,以为“皇”是皇家的意思,却不知道“皇”还有大的意思,便命令士庶平民都不能用“皇”字,于是“皇”就被改为“显”了。
但在当时的社会,并不是谁死后都能用“显”字的。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去世后,墓碑上才会被镌刻“故显考妣”。因此“显”字,除了用来表达对先人的尊称,还有“显赫、显达”的意思,就是用来彰显故去先人生前的社会地位,即“达官显贵”。
另一种情况就是死者生前曾做过无数好事,对家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一生功德无量,死后就要用“显”字。如果是普通家庭,或者是普通人,就不能用“显”字,只能用“先”字。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死者是家里辈分更高的人,其长辈们都已经去世,且子孙满堂,也用“显”字。如果死者还有长辈活着,或者他还没有孙子辈,就不能用“显”字,而要用“先”字,比如“先考(妣)”。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显”字离开碑文,就完全成了另外的意思。
记得前几年美女老师陈果,曾因读错了耄耋一词,还上过热搜,当是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吵得不可开交,其中支持者说这是一个“死词”,没有人用。其实细究起来,“显考”才是一个“死词”。
因为它只出现在墓碑上,话说一个人一生中能用到这个词的次数非常有限,如果你不上坟,恐怕你都不知道这个词的存在。因此,现在很多碑文已经抛弃了古代丧礼中的“显”字,直接用“先父”、“先母”取代了“显考”、“显妣”和“显父母”。
“考妣”
上学时,我们经常在古文阅读中见过“如丧考妣”这个成语,就是形容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去世了,心情异常悲痛。
其中“考妣”就是指父母,但它并不特指故去的父母,父母在世时也可以称呼为“考妣”,比如古书《尔雅·释亲》中就有记载:“父曰考,母曰妣”。
所以“考”,原指父亲,如果用在墓碑上就是指故去的父亲;而“妣”原指母亲,如果用在墓碑上就是指故去的母亲。
“考妣”用于离世的父母亲,这与我国古代的谥号制度有关。谥号是由西周时期周公 *** 而成,当时的朝廷会给一些有功劳、有德行的人颁布一个或者两个字的谥号,来评价这个人的一生,从帝王到大臣都一样。比如汉武帝、曾文正公等,其中武、文正就是谥号。
至于普通老百姓,自然没有资格接受谥号。但父母对于子女来说,都是有恩有功的,应该给与肯定,便用“考妣”称已故父母,因此“考妣”也就成了普通老百姓的通谥。
二、给故去之人立墓碑时的注意事项根据传统习俗,一般立碑时都是父母双亡,无论父母那个走在后边,更低都要过三个周年才能立碑。因为三年内为守孝期,祖坟是不能动土的,就连清明节也不能扫坟添土。
人们在立碑前,一般都会请当地的风水先生来看看,然后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以及先人坟墓的方位来决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选个风水好的地方。
如果墓碑立于棺头就称为阴碑,按照老人的说法,利于延绵子嗣;如果立于棺脚,则利于家财万贯。
墓碑距坟墓的距离也有讲究,不能压到棺木,压头则后人可能患头疾如头痛、呆傻迟钝等;压脚则后人患脚残腿疾等。
墓碑的颜色也要根据先人的禁忌来选择,如果没有什么禁忌,可选黑色或者白色,字体颜色多为金色。在字体上,会选择楷书、隶书、篆书等比较正统的字体。文字大小与墓碑大小相匹配,需要注意的是,墓碑上不能刻子孙的名字。
且要遵循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传统,以左为尊,男左女右,竖写两行,比如先父母、显考妣;先祖父母、显祖考妣。
立碑完成后要进行祭碑,这个环节不能少,就是家人们在先人碑前磕头烧纸、供上饭菜等以示敬意。在以后的日子里,还要注意保护,墓碑歪斜了要校正,落鸟粪要擦净,崩裂了要修补或更换等。
结语传统的丧葬观念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的存在,对于注重“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老百姓来说,墓碑上的“故”、“显”、“考”、“妣”这几个字,既是对死者曾来过世间的唯一见证,又关乎着子孙后代的运势和健康,所以人们十分看重立碑。
随着社会的发展,更新着人们的观念,现在提倡火葬,已不提倡立碑。但立碑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礼节礼仪,让人们不可以数典忘祖,同时也表达了后人对死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感恩,更有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丧葬文化的传承,所以它也有积极的一面。
答,民间禁忌杂谈好看,讲述的是杀猪匠不杀五指之猪。守村人不守有庙之村。风水师不点邪龙宝地。接生婆的双手必须用公鸡血洗。
世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规矩。这些古老而神秘的规矩当真只是形式化?如果我告诉你有些规矩不可破,破了就会死人,你信吗?
自古以来盖房子就是农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一座房子不仅是一家人最温暖的港湾,盖一座房子也往往要花费一家人大半生的心血。虽然现在农民越来越富裕,但是人们对盖房这件事情依然十分重视,在农村中关于盖房子的俗语有很多,比如“墙上加墙,家破人亡”,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呢?
墙上加墙,家破人亡:墙上加墙中的“墙”,并不是单纯指的是墙,而是房子的意思,所以墙上加强,家破人亡的意思是,在原来房子的基础之上,又加盖了一层房子,这样会让房子变得很不结实,房屋倒塌的可能性会很高,人在这样房子中居住会很危险。
近几年农村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农村的房子盖的也越来越好,现在人们在盖房子时,几乎看不到平房,而是二三层的小洋楼。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攀比心也越来越强,在平房居住的人看到左邻右舍都盖上了两三层的小洋楼,只有自己家里还是原来的旧平房,心里难免会觉得不平衡。但是盖一座房子的成本又很高,所以很多人便萌生了在原来房子的基础之上再加盖一层房子的想法,这样的做法十分不可取。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在盖房子前,盖房子的工人会根据主人家要盖房子的高度来挖地基和建地基,房屋越高,地基也就越深,地基稳定才可以支撑房屋的重量,保证墙体和房屋的安全性。因为以前所盖的房子并不是很高,所以地基普遍不深,如果在原来房子上再加盖一层房子,房子的重量加重,地基便会承受不住如此大的重量而出现歪斜或开裂,房子稳定性变差,墙体容易开裂,严重时还会导致房屋倒塌。
墙上加强,家破人亡除了有上面这个说法以外,还有另一个说法,那就是在院子旧围墙的基础之上再加高一些。这种情况在农村很常见,很多老房子的院墙普遍不高,现在为了自家的安全性,也为了更省事,会在原来旧围墙的基础之上再加高一些。其实围墙和房子一样,在盖之前都会先挖地基,如果直接在原来围墙之上再加盖,也容易导致地基不稳,在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时,围墙很有可能会倒塌。
以上便是“墙上加墙,家破人亡”的意思,虽然在原有房子或围墙上面加高很不安全,但是并不会导致“家破人亡”的后果。农村俗语很喜欢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目的是让大家更加注意。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