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这部电影是以田小娥的一段恋情做为故事主线的,这是最为恶俗的一点。我也就纳闷了,除了赚人眼球,还能有什么原因让导演把一部史诗巨著改编成了一部爱情片。电影一开篇,匆匆的演完江山易主,交农,兆鹏抗婚之后,田小娥就华丽出场,在麦地里的搔首弄姿起码有3个镜头,与黑娃的对视多于两个镜头,然后两方的感情萌动,山盟海誓,中间还夹杂着颇有阿三风格的歌舞表演,一直到两人 *** 败露被赶出去,感觉起码有20-30分钟时间。
等到田小娥跟白孝文勾搭,然后快被饿死,我不厚道的看了一下表,离电影结束只剩不到20分钟。整部戏的感觉就是所有关于田小娥的戏,对白都很冗长,特别是她被杀的那个场景,书中只有一句台词,电影里被扩展到3-4句;而所有的关键事件,给的时间都很吝啬,例如交农,饥馑,瘟疫。我特意咨询了一下晓姣同学,她表示压根没看懂是有饥馑这回事。
说到交农,个人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事件,对历史背景的说明和主角白嘉轩性格的描述都很重要,很可惜电影中交农的长度甚至不如田小娥的一次X生活。首先,交农不是暴力运动,是农民表达税赋太重,种不下去地,所以把农具都交给 *** ,表示不干了,鹿三拿的并不是一把长枪,而是一个“没有安装铁铧的犁杖”;其次,这件事的结局不是双方交火,而是和平解决, *** 采纳了农民的建议,免除重税,只是抓了因为打砸在事件中掉链子的人家的 *** ;最重要的一点,这事压根就是白嘉轩组织的,电影里就完全看不出来。电影中,这场戏给人的感觉只有四个字——“莫名其妙”。
电影中完全删除了几个人,朱先生是一个,百灵是一个,白嘉轩的七个老婆也变成了五个。朱先生做为一代大儒,是白鹿原的精神领袖,是白鹿的化身;白灵是一个聪明、果敢、坚定而温柔的女子,从原上的地主家,走到一个大世界,为了自己的信仰,吃尽苦头,最终牺牲。白嘉轩的夫人仙草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女人,有着典型的关中女人性格,可惜也只有一个不冷不热,不长不短的镜头。他们都是白鹿原历史演变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只是因为跟导演的情欲戏无关,就完全被藐视,真是悲剧啊。
饥馑,也是白鹿原中一个重大的事件,三年不下一滴雨,地里中不下一个禾苗,哀嚎遍野,遍地饿殍,读书的时候都被震撼到了。电影里各种轻描淡写,白孝文拿个破碗抢舍饭,长工鹿三的怀里却随身带个馍;湿漉漉的河滩上,河水各种奔流而去,鹿三的半袋玉米洒在河滩上;成熟的麦浪依旧摇曳;哪里有一点点饥馑的样子。怪不得晓姣说白孝文媳妇的那一句“我嫁到你们家,什么结局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会饿死。”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这里又是只有四个字——“莫名其妙”。
一部史诗型作品,内容厚重,本来就是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很难涵盖的。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电影对白小娥的一颦一笑,极致刻画,甚至把她一段段情史改编成真爱;而对于主角和关键事件,却粗糙了事。这样的电影,压根担不起这个名号,还是强烈建议导演把电影改名。
在北京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有这么一口井,下面锁着一个龙王,这个被锁的龙王想要水淹北京城,但被刘伯温降服,关在这口井下。更有传言说当年 *** 进了北京都不敢碰这口井,再后来北京修建地铁站,某出站口也选址此处,正是因为此传说而不得不改换 *** 。
北京锁龙井照片
那么明代擒龙的真的是刘基刘伯温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明朝迁都北京是朱棣篡权之后的事情,那时刘伯温已经仙去,时间上对不上;其次,刘伯温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谋臣,而朱棣是篡臣(篡夺侄子朱允炆的帝位),刘伯温就算元神临凡,也肯定不会为篡臣出力的;最后,永乐帝朱棣那边也有不啻于刘伯温的高人,就算刘伯温想干,永乐帝也不会给他机会。这样,这个结论很快就被推翻了。
既然不是刘伯温,那么锁龙井里的龙究竟是谁擒的呢?答案是姚广孝!
道衍禅师姚广孝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别名又做道衍,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后追随燕王也就是后来的永乐大帝朱棣,在其篡权夺位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人称黑衣宰相。在神话传说中此人也是天神下凡,擒龙的也正是此人,而且当时不是擒一条龙,而是两条!
传说的经过是这样的:
话说永乐帝朱棣篡权成功后迁都北京,并大建北京城。不知是哪家无脑设计院出的图纸,竟把北京城修成了“三头八臂哪吒”城。众所周知,龙王一家和哪吒一直不对付,于是龙王一家不乐意了。龙公就和龙母化作一对乡下老夫妇,用一只木桶装尽了北京城的水放在一架小推车上打算推出城外,让北京城从此绝水。
明代北京皇城模型
说来也巧,这天神仙转世的姚广孝正在北京城头眺望,识破了龙王夫妇的阴谋。于是,姚广孝环顾四周,见身边只有一员小将唤作高亮,便对高亮吩咐道:你且骑快马过去,对准那对农村夫妇的木桶戳上一枪,之后拨马便回,无论身后发生什么都不要回头观望,切记切记……
高亮得令,带马便出追上那对农村夫妇,对准木桶就是一枪,之后掉头就走。在高亮回城之际,忽觉身后涛声震天,不由的后头一看,原来身后大水滔滔,无休无止。谁知好奇害死猫,高亮也因此而被大水活活淹死。
人们为了纪念在这次京城保水战中牺牲的小将高亮,特地在北京城修建了高亮庙和高亮桥(后人因谐音逐渐称为高粱桥),并一直保存沿用至今。
北京高粱桥
站在城头的姚广孝一看,龙王夫妇既然犯了杀戒,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于是现了真身收了大水并擒拿住了龙王夫妇,并把龙公压在了北京城下面,而龙母则被 *** 在了潭柘寺下面。
自从姚广孝擒龙之后,明朝的北京城一直风调雨顺顺风顺水。直到多年后的一天,北京的潭柘寺突然失火,那年北京遭遇了明朝百年不遇的大水。据后来的老人说,那是因为潭柘寺烧坏龙母跑了出来,妄图发动大水推到北京城营救压在下面的龙公……
至今,戏曲中仍有“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的唱段存世。
姚广孝擒龙
《明堂》、《观相》和《宫合》是韩影《易学》三部曲,分别讲的是观相家、算命师和风水师的故事。
按上映顺序排列,分别是:
2013-09-11,《观相》;
《观相》海报
2018-02-28,《宫合》;
《宫合》又名: 野蛮公主玩婚记(台) / 命相 / 合婚
2018-09-19,《明堂》
《明堂》海报
《观相》,又名: 《观相大师》、《灭王风暴》,以 *** 初期时代为背景,戏说了 *** 世祖篡位的历史。
片中的乱臣后代金乃敬,一手窥天之术简直可以和大唐的袁天纲相比了。可是他虽能看透人心却不能决定人的命运,片尾处,连儿子镇衡都不能保,死在首阳大君的箭下。
《观相》,呈现的还是波云诡谲的宫廷之战,相术再高明,却永远敌不过人心的险恶。
片中的造型设计不错,古风效果非常到位,服装,景致,都城设计得都很精美。金乃敬梦境中的都城营造的神秘感十足
金乃敬梦中来到王城,怪异的场景注定以后的不凡
《宫合》,又名: 《野蛮公主玩婚记》、 《命相 》、《合婚 》,讲述的是拒绝宫中所定下的婚事的松花公主(沈恩京)和为了看驸马候选人们的命相而入宫的最厉害的命相家徐道允(李胜基)那不得了的命运的故事。
官方剧照
这部片子,走的是喜剧爱情加历史剧情模式,节奏一扫上部片子的阴郁和惊险,表现更多的是温情和欢快。讲述的是一个翁主与算命先生(也是 *** 朝廷的专职官员)徐道允的爱情故事。
但贯穿全剧的依然是少不的天机命理,这个机制让本片多了许多神秘与趣味,片中命相家徐道允隐隐有北宋神人邵雍的影子。
因缘与命运,一直在术数的推演中,悲喜交替,往复循环。
《明堂》是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又名: 《风水》,是一部围绕想成为王的人们的欲望和暗斗、墓地(关乎风水)争夺战的古装剧,讲述被夺去家门的墓地、失去双亲的年轻人报复王的故事。
明堂,天子居住之地,风水称穴前地气聚合之处。
风水决定命运,改变风水便可改变命运,本片描述的正是“风水”术的神奇一面。
一个贵妇人出嫁三年,却不能怀孕,被夫家视作不祥之兆。而自家男人所住之处却是所谓的“风水宝地”。
朴载尚指出了问题所在和解决的 *** :
家住冠岳山脚下,到处有尖锐的山石耸立,气运高耸直入天,火焰般的气运,不适合人家居住。本应该是学问之地,或是官府所在之地。解决的办法就是搬家。
此段应合的是“气运太盛”之理。
风水,往小处说,可以旺财转运,添丁添寿,往大处说,就可以更演国祚。
国运气数,关乎帝王宝座。本片中,就有这么一个精彩桥段。
壮洞金氏势力凌驾于李氏王朝之上,金氏家族的金左根身为左相,权倾朝野,比王势还大。
于是他就让地官在更好的明堂葬了自己的父亲,然后把君王葬在大凶之地(左右流过的水脉会使亡者寒冷,形似垫圈的石阵又会扼住喉咙使亡者无法喘息)。
如此,君王之势日衰,金家之势益盛。
好在还有一个大堪舆师朴载尚,最终在新君的支持下,开墓发现了真相。
但是,君王的棺椁因为浸泡在水里,并且成为蛇穴,早就受到了 *** ,所以迁移回真正的明堂之后,并没有能够改变王室的气运。
接一来的一幕,更为精彩。
伽倻寺,一座千年寺庙,能改变君王之地,其气运仍处于长眠状态...
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原因,就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罢了。我们抛去乱世时期割据政权建立那些林林总总的都城,比如五代十国时期,只看大统一的朝代,会发现都城的选址就那么几个地方。
(为了叙述方便,下文中西安都称长安)。
唐朝之前的都城情况商朝都城都城比较多,但是像朝歌、亳等地都在黄河中游,华北平原附近,到周朝也基本上在这个区域,洛邑还在河南,就是今天的洛阳,但是已经有向长安方向去的征兆,比如沣镐等地方,已经属于陕西省了,镐京几乎等于长安。而东周迁都洛邑,那是迫不得已,不迁都国都没了,还能怎么办。
两周之后,大统一王朝定都就基本以咸阳或长安为主了。战国按下不表,秦朝定都咸阳;汉朝主要是在长安,后来迁都洛阳、许昌都是不得已;两晋先在洛阳,八王之乱后迁都长安、东晋又迁都建康;南北朝时期,北朝还是以长安、洛阳为主,南朝在建康,没办法嘛,过不去;隋朝的大兴城其实就是长安城;唐朝更不用说了,就在长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长安为都城,基本上是唐朝之前整个中华民族的共识,只要能占领这块区域,基本上就会建都长安,哪怕北宋在开封,赵匡胤还一度想要迁都长安。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趋势?原因很简单,最开始在黄河边上,华北平原,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因为这一块土地肥沃啊,农耕民族在这里种地,简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华北平原太平了,没有天险可守,敌人只要打进来就是一马平川,等着被一锅端,所以周朝以后,渐渐有了向关中进发的趋势,华北平原即便是土地再肥沃、农业再发达,也不适合作为国都了。
秦朝之后,都城长时间被关中占据,原因也很简单,这里安全,要知道,关中可是四塞之地,天然屏障守护着这里,易守难攻。而且土地之肥沃也不比华北平原差。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直截了当地点明了这一点: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刘邦当年为定都何处伤透了脑筋,最后也因为观众“被山带河、四塞之国”的优势,才下决心定都关中。
什么叫被山带河,四塞之国呢?我们来看看西安的地理情况:
西边有萧关、大散关,东边有潼关、函谷关,往北走有金锁关,往南走有武关、有黄河天险,这种地理优势简直可怕,外面再怎么打,我自岿然不动,你能有什么办法?
占据关中自保,又以今河南、河北为邻,黄河流域那些肥沃的土地和丰厚的财富,任我取用,只要把西边巴蜀之地控制好了,那也是后来的天府之国,财富更是取之不尽,不定都长安定都哪里,什么叫铁桶般的江山,就是这个。
我们看凡是定都长安的王朝,几乎都是自己内部出了大问题,被打进首都的例子非常少。
为什么唐朝之后不再定都长安?长安失宠,当然也不是偶然性的。实际上在隋唐时期已经有了趋势,隋唐两朝以洛阳为东都,隋炀帝长时间呆在洛阳,唐朝李治、武则天也很长一段时间在东都,武则天直到晚年七老八十了,才回长安。
隋炀帝在东都做了什么呢?不惜国力营造大运河。虽然杨广因此留下了暴君的骂名,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随着大运河的建成,国家的经济也逐步向江东地区转移。
说到这里,就还得上溯到晋朝。
经历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后,大批百姓和知识分子转移到了南方,“永嘉南渡”就是说的这件事情。长江以南流域的开发非常迅速,江南突然就变成了鱼米之乡,从帝国边缘化地区变成了最富庶的地区,这时候再要从江南运钱运粮到关中,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隋炀帝的大运河,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件事情。
再往后,经历了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中原百姓南下避乱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北宋定都开封赵匡胤定都开封之后,心里一直在打鼓,因为开封无险可守,一心想要迁都长安,赵光义跟他说,开封这么富,而长安已经是夕阳余晖,经济文化都到南边了,你还回去干嘛呢?
赵光义说得确实没错,赵匡胤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
相比起观众四塞之地,开封简直太空旷了,根本无险可守,北方民族打下来,北宋就只能被按在地上摩擦,毫无还手之力。
定都开封只有一个好处,只考虑地理位置,不考虑地形等因素,开封可以兼顾江南的富饶和中原,为什么要兼顾中原呢?因为这里是华夏民族的起源,放弃了中原,正统性就会受到挑战。
但也只有这一个好处了。
后来南宋就到了应天府(南京),这里确实是适合建都的地方,又有钱、又有文化,还能远远地避开北方民族的侵扰,还有长江天险可守。
两宋之后两宋的一系列 *** *** 作,把一手好牌打烂就不说了,元朝时期不论关中还是江南,都难以抵挡成吉思汗的铁蹄,优势什么的更谈不上,明朝朱元璋起于南京,所以建都南京,虽然也一度想迁都长安,但历史是不会让他乱来的,顺带还搭上一个儿子(朱标去长安考察后病死),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因为他是燕王,又得位不正,到北京去心里比较稳。经过明朝的发展,北京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了,满清入关后,直接从沈阳打包进入北京,这些都是后话了。
小结综上,长安在唐朝之后失宠,再也没有称为国都,这是因为定都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考虑到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从隋唐起,有了大运河,使得水上交通更加便利,关中的封闭地形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而中国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也是长安不再被选为首都的重要原因。
依照山脉和水势,从风水的角度综合看,风水从好到差的依次排位应该是:妙峰山陵园、皇天陵园、安福陵园、三山陵园、莲花峰万寿。
1、妙峰山陵园是公益性陵园,面积5亩,在几年前福州报纸上就报道过涉嫌违章经营,但目前还在运作,缺点是陵园规模太小,且毗邻市区已无无发展空间。
2、皇天陵园是福建省规模更大的示范性永久陵园,规模5亩,管理规范,发展潜力大,缺点是在闽侯离市区25公里。
3、安福陵园规模比皇天、三山、莲花峰都小,位于马尾,离市区较远。
4、三山陵园、莲花峰万寿历史最久,面积适中,但缺少水脉,只有山势,位于市区交通便捷,但也由此导致无法扩大,发展潜力几乎没有。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