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风格的客厅,一般都以禅意端庄为主,而背景墙作为客厅里比较抢眼的位置,如何打造一个儒雅大方的背景墙,成为中式风格客厅设计的一个重点,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些硬包板+图案的中式背景墙设计,相信这样禅意精致的背景墙,会让你迷上!
一、诗意山景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在中国的古诗词中,不乏描绘诗意山景朦胧美的经典词句,朦胧美是一种若隐若现的的画面,是一种适合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当把这种画面引入到客厅背景墙中,效果又会是如何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二、灵气花鸟
除了诗意的山景,还有灵气活力的花鸟,也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审美诉求,“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是傲、幽、坚、淡的人格气质,根据主人不同的品格与审美,把它们用在背景墙上的效果,也是非常儒雅高档。
书房是居家中最文雅最富文化气息的地方,装饰雅致才能让人凝神静气,聚精会神的投入到文化的海洋中!可以考虑绘画类的四君子(梅兰竹菊)、荷花等题材寓意好,以物喻人以物言志。书法类的唐诗宋词、格言警句、修身养性治学等内容也符合书房的氛围。尺寸要合适,最重要的是内容是你自己喜欢的!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风水学中讲,进门见红是大喜,进门见吉祥字画比较吉祥,所以我们在进门玄关处可玄关覃日群的《钟馗将福图》,即挡煞又纳福招财。
工笔人物画 何文铮人物画作品《紫气东来》
家里挂字画讲究二、选择在客厅挂的人物国画,可以选择一些以吉祥题材为主的字画作品,比如何文铮的《紫气东来》就是不错的选择。
家里挂字画讲究三、对于卧室悬挂的人物国画,可以选择一些仕女图,也可以选择覃日群的童趣篇人物国画题材。
何文铮工笔人物画作品《贵妃图》
家中挂字画,除了以上所推荐的人物画,还可以选择山水画。风水上有:“山管人丁,水管财禄”,寓意人财两旺、财源滚滚。比如招财进宝的聚宝盆山水画、旺运改运的鸿运当头山水画、寓意事业步步高升的国画长城、日出东方的旭日东升山水画等等都是家中客厅必选山水画。
家里挂字画之山水画推荐一、金色聚宝盆 左青龙右 ***
二十多年的观影历史,只有一部剧满足了我对大唐的所有想象。
它就是——《大明宫词》。
《大明宫词》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正剧,也不是司空见惯的宫斗戏。确切的说,它更像是国产剧里的“美”剧。
它的美是全方位的,涵盖了视觉、听觉、意境。
美有很多种,《大明宫词》的美属于高级的,因为它美出了诗意。
一、
人物扮相是《大明宫词》最显而易见的美。
小太平的灵动之美。
周迅素来以灵气著称,而她最富灵气的角色莫过于《大明宫词》中的小太平。
周迅饰演的小太平那叫一个惊叹!
剧中周迅穿着一身鹅黄纱衣配绿色齐胸襦裙,梳着两个环形小发髻,活脱脱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而当时她演这部戏时已经24岁,比小她3岁的韦姐姐(胡静饰)看起来更少女。
这位帝国的小公主整日里在大明宫里跑来跑去,胡作非为,会因为母后三日不来看她就上吊 *** ,也会毫无顾忌地穿着自己设计的奇装异服在文武百官面前抛头露面,更会因为拒绝外国王子的求婚表演“切手指”的惊悚场景。
《资治通鉴》上对太平公主有四词评语:骄奢 *** 逸。一看就是被皇权宠坏的孩子。可是周迅演出来的小公主非但不惹人厌,还像一个小精灵般招人喜欢。
长安月下,上元灯节,偷偷跑出宫的太平在街上跟韦姐姐走散了,她急乎乎地边哭边找,无意中掀开一张昆仑奴面具,面具下是一张明媚的脸。这是薛绍和太平之间最美的相遇。多少人因为这个画面和哭得梨花带雨又一脸娇羞的太平·一起陷入情动。
成年太平的高贵之美。
如果说周迅饰演的小太平是惊叹,那么陈红饰演的太平公主则是惊艳。
陈红的颜虽美,却“木”。在其他剧中,这会成为演技的障碍,比如《新龙门客栈》邱莫言、《神雕侠侣》李莫愁。
但是在《大明宫词》里,她的“木”,反而恰到好处。
因为婚后的太平生活并不幸福,五年的苦闷生活,早已把她少女时代的活泼灵动消磨殆尽,脸上只有哀伤、不解、坚韧、克制。
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是那种楚楚可怜的凄惨模样,而是一种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的无辜神态。脸是木的,眼是活的,不正是那个时期的太平?
陈红五官精致,脸圆润而方,正是因为方形脸反而给人一种端庄大方的感觉,而她时时挺直的背脊,自由一种公主的高贵优雅。
记得剧中太平身着裹胸裙,外披红纱披肩,素手弹琴的神态雍容闲雅,不禁让人想起唐朝名画《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们。
不过最美的还是太平哭泣的时候。
那是她与第二任丈夫结婚的当晚,太平换下礼服,穿上素衣,来到薛绍的灵前诉衷肠。昏黄的灯光下,太平睹物思人,低声吟泣,犹如一幅天涯思妇的写意画。
公子薛绍:春风再美也比不 *** 的笑
赵文瑄的俊美长相,古典气质,尤其是《大明宫词》里的薛绍让他成为“儒雅”的代名词。
这么多年我还忘不了 ,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他的笑 。
当年太平揭开昆仑奴的面具,薛绍脸上徐徐绽放的笑容,成了春日里最明媚的一束阳光。多少电视机前的少女们阿姨们这一瞬间集体石化,连空气都是安静的,所谓“一见薛绍误终生”就是这么来的。
而他在剧中扮演的另一个角色——张易之,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一袭白衣,一支竖笛,飘逸而妖娆,狂狷而邪魅,乃人间真绝色,秒杀现在的多少小鲜肉。
二、
华丽的台词是《大明宫词》更具风格的美。
剧中一再重复的台词来自皮影戏《采桑女》中的一段,它贯穿了太平的一生。
多少人年少时曾把这一段台词默默抄在小本本上,再慢慢地将它背诵出口。
女:野花迎风飘摆,好像是在倾诉衷肠;绿草凑凑抖动,如无尽的缠绵依恋;初绿的柳枝轻拂悠悠碧水,搅乱了苦心柔情荡漾。为什么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而我远行的丈夫却年年不见音讯……
男:离家去国整整三年,为了梦想中金碧辉煌的长安,为了都市里充满了神奇的历险,为了满足一个男儿宏伟的心愿。现在终于衣锦还乡。又遇上这故人的春天。看这一江春水,看这满溪桃花,看这如黛青山,都没有丝毫改变……也不知我新婚一个月就别离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
台词如果只是华丽还不足以成为经典,关键是它华丽而不空洞,它优雅而富有思想性。
剧中的武则天毫不避讳她作为一个女人对权利的热爱和执着。
在天下人都反对她称帝时,她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皇位是什么?只不过是治国者的资格。现在我要用我的能力赋予女人这样的资格,女人不能称帝只不过是一个过时而不合理的传统,我要废除这样的传统,这也许是我一生之中最伟大的政绩。
归亚蕾用她精湛的演绎说出这段话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一个帝王的霸道和决断,以及一个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叛。
当年写《大明宫词》的时候,正在重播《我爱我家》和《编辑部的故事》,剧中语言充斥着一种王朔式的经典调侃味。
编剧郑重说,我们绝对不要这种语言,我们要做语言上的革新,用一种典雅优美的语言说出大唐祖先的故事。
今天看来,《大明宫词》的台词的确是一种革新,至少在同类的古装剧中甚少看见,而它台词中流露出的美在其他剧中更是绝无仅有。
也许只有这样华美的台词才配得上万国朝拜的盛世大唐。
三、
原声配乐是《大明宫词》最回味无穷的美。
音乐的记忆是持久的。
也许很多年后《大明宫词》剧中的细节你多半已经忘掉,但剧中经典的旋律,却一直萦绕心间。
这是林海的之一部 *** 创作的影视配乐作品,当时他花了很多的心血来完成。
剧幕拉开,王兰唱着“长安月下、一壶清酒、一树桃花”,她的声音飘渺,唱得温柔缱绻,让人不自觉陶醉在长安的月色中。
《一曲茶炉暖色》,笛箫合奏,瞬间让你穿越至千年前的大唐,在灯火辉煌的长安街头,见证长相守的誓言。长相守是整部剧的主题,也是最被怀念的旋律。
不过,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另一首曲子——《寒山僧踪》。
中秋月夜,王维与太平在公主府吟诗赏月。当时的王维还是一名渴望建功立业、意气风发的少年,脱口便是: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多年后,王维再度与太平重逢,《寒山僧踪》响起,琴声渺渺,笛声寥寥,古意悠远,正是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参禅悟道的心境。
虽然王维和太平的故事本是虚构,可这里对王维形象的描绘,确有几分真实。
虚虚实实间,是对大唐人物风貌的还原。
这部剧所谓的意境高远,正在此处。
关注“听岛音乐”,用音乐唤醒尘封已久的往事回忆。
众所周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分别是《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和《千里江山图》。这些画作,不仅是华夏文明的丰碑,而且是跳动的音符和乐章,记载着和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清明上河图》宽为24.8厘米,长为528.7厘米,以绢本设色和长卷形式展现,生动记录了12世纪时北宋都城东京(今属河南省开封)的繁华景象。在画卷中,除了形形 *** 的各类人物,还有船只、桥梁、城楼、酒肆以及大量的牛、骡、驴和车、轿、哨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整幅图画大气磅礴,恢宏逼真,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经济繁荣之势。根据史料记载测算,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时的GDP总量约为266亿美元,占到全世界经济总量的23%,人均GDP达到了2280美元。如果您对这些数字没有具体概念的话,我们再举个例子,八百多年后的 *** 战争时,清朝的人均GDP仅为600美元,而之一次工业***后的英国人均GDP也只有1 *** 美元。
作为上承唐朝和五代,下启元朝和明朝的朝代,两宋绝对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属于整个华夏文明的璀璨夺目时期。难怪,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和国学家陈寅恪曾在《宋史职官志考正》序言中这样表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今天,文史不假带您走近并且走进《清明上河图》,一起回顾曾经的历史过往。作为中国传世的十大名画之一,它由北宋的宫廷画家张择端所作,属于国宝级的珍贵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二字被很多人误解为清明节期间,事实上并非如此。这里和清明节没有任何的关联,完全是张择端为了奉承宋徽宗赵佶而取得“盛世清明”之意,完全是为了拍马屁的需要;“上河”中的“上”字也不是动词,不是前往河边的意思,而是指都城东京的汴河。
在现今出土的许多北宋墓葬中,经常会发现成组的铁制农具,比如犁、耧、耙、镰、钩、锄等。据此不难推断,当时的农耕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农民对精耕细作的重视和耕作工具的增多,必定能大幅增加粮食的产量。
宋朝自从立国以来便高度重视水利和灌溉,修建了大量的堤堰和水坝灌溉农田,比如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和钱塘江堤等。以钱塘江堤为例,它前后被修筑了多次,最终具备了阻挡海潮冲刷的能力,而且保证了周边农田的灌溉。
到了北宋中后期时,随着国家战乱的减少,随着耕种和灌溉技术的更新,农业水平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粮食产量更是大幅增长。宋神宗以后,国家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亿以上,国家的耕地面积也已经达到了七亿亩。
关于这点,《清明上河图》中也进行了真实的诠释,随处可见的酒肆和饭馆,以及城郊的农耕景象,都足以反映出当时的农业状况。而且,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也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原先种植于北方的麦、粟、黍、豆都开始推广到了福建和广东等地,原先种植于南方的水稻和甘蔗也都推广到了北方地区。
除此以外,北宋的各种经济作物也非常繁多,比如茶叶、水果和棉花的产量也越来越大。这些现象,无疑都极大地繁荣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是一切的根源所在,自然为北宋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才有了繁荣的商业、手工业和交通业。
从《清明上河图》不难看出,汴河两岸到处都是茶楼、酒肆、饭馆和 *** 等,到处都是熙熙攘攘和接踵而至的客流,充分反映出了当时的商业水平。据《东京梦华录》这样记载:
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自赵匡胤960年通过“陈桥兵变”立国以来,北宋就确立了“重农不抑商”的政策。之后,虽然更换了数代的宋主,但这一政策始终得到了延续,朝廷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从来没有限制过商业。
“宵”是指夜晚,“禁”是指禁止,所以“宵禁制度”就是禁止夜间活动的制度,从唐朝起固定推行,北宋建国之初也被继续沿用。不过,为了大力发展商业,宋太祖赵匡胤下旨放宽了这项禁令。据《宋会要辑稿》记载:
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从此以后,东京的商人再也不用担心夜间的宵禁限制,基本上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商品交易和商业活动。对于严格禁锢百姓思想和行动的封建社会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都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几乎没有政治地位可言。自战国时期形成“奖耕战、抑商贾”,到西汉时期形成“市井子孙不得仕宦为吏”,再到唐朝时期形成“工商杂类不得与士为伍”,这些都是对商人的歧视。
在北宋时期,统治者逐渐放松对商人及其后代的限制,提出了“有奇才异行者应试”的政策。因此,商人及其后代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借此机会实现身份的转变。
讲完了北宋的商业,再聊一聊它的手工业。先说纺织业,在北宋元祐初年时,全国的丝织产量就已经达到了两千五百万匹左右,而唐朝时最巅峰状态也就七百五十万匹左右,两者差距一目了然。
在中国陶瓷史上,宋代的瓷窑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主要以汝窑、钧窑和定窑为主。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中,大致分布于全国的170个县,仅宋朝就占据了其中的130个县。
除了纺织业和陶瓷业,矿冶业在北宋的手工业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规模的扩大和工艺的进步,涉及到了金、银、铜、铁等。据《宋会要辑稿》记载:
信州附近盛产铜、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得铜、铅数千万斤。
面对“重文轻武”的局面,北宋的文化空前繁荣和盛行,由唐代发明的雕板印刷术已经不能适应实际需求。于是,湖北蕲州蕲水县的一介布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极大地提升了刻印书籍的效率,也成就了中国的一项四大发明。
在北宋的交通工具中,畜力是最常用到的一种,比如牛、驴、骡和骆驼都是主要的牲畜。由于国家长期缺马,将有限的马匹基本上全部充作军用和官用,民间的农耕很少出现马。
插一句题外话,我们在观看《水浒传》时,像武松和李逵等梁山好汉们经常会在饭馆提到“切二斤牛肉,来一坛好酒”。事实上,这是完全不会发生的事,因为宋朝严禁擅 *** 牛,任何酒馆都不会有牛肉 *** 。据《宋刑统》记载:
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
虽然畜力是北宋最普遍的交通方式,但船运才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从《清明上河图》也不难看出,汴河的码头上络绎不绝的船只,充分展现出了当时交通业的发达。
通过翻阅史料,我们得知当时东京的船运主要依靠四大漕河,分别是汴河、黄河、广济河和惠民河。其中,汴河也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它自西流入都城,然后向 *** 入淮河,主要负责联通淮南、江浙、湖广和四川等地。据《宋大诏令》记载:
国家建都河汴,仰给江淮,岁漕资粮,溢于汉唐。
除了内河运输,北宋的海外贸易和运输也非常繁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最积极的时期。为此,朝廷还专门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将商品输送到了 *** 、日本、南洋和印度等国,最远还抵达过 *** 伯半岛和非洲。
北宋通过金、银、茶叶、丝绸、药材和瓷器等,通过海外贸易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货物。比如象牙、琥珀、香料、犀角、蕃布、珊瑚、玳瑁、玛瑙、苏木等,其中数量最多的货物首推香料。
在《清明上河图》中,一家名为“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店铺非常显眼,就属于经营进口香料的 *** 奢侈品店。由于价格昂贵,这里只针对上层贵族和商贾巨富,其余平头百姓们根本无力问津。
由于北宋坚持“尊儒尚儒”和“重文轻武”,因而对于士族和文人格外优渥,直接造成了他们突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为了吸引这些“优质人群”前来消费,各种各样的酒肆、茶坊,甚至是 *** 都开始附庸风雅,培养出了许多色艺双绝的交际花,比如李师师和谢玉英等人。
通过《清明上河图》还能看出,汴河沿岸的娱乐业十分繁荣,比如说书的、唱曲的、弹琴的、杂耍的和算命的等。这些场所和人员,也成为了北宋的一种标志。
综上所述,北宋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果用“璀璨夺目”来形容的话并不夸张。但是,在“烈火烹油”和“鲜花着锦”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而张择端也看到了这些隐患。
张择端出生于1085年,字正道,琅琊东武(今属山东省诸城)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就聪明好学,早年间游学汴京后着迷于绘画的学习。
宋徽宗时期,张择端供职于翰林图画院专攻宫廷画,尤其擅长于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和城郭。由于当时的高手甚多,比如王希孟、李唐和赵昌等人都堪称杰出大家,他虽然算不上籍籍无名,但也绝对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和认可。
北宋中后期虽然政治昏暗不明,但还算是开明纳谏,文人和谏官也喜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上请奏。比如,当年王安石在推行变法之时,由于“用力过猛”而导致了多地的民怨,郑侠就绘制一副《流民图》呈递给宋神宗,含蓄表明了变法的弊端。
文史不假个人相信,张择端在绘制《清明上河图》时,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拍马屁,而是为了委婉劝谏。他画中的东京城,事实上只是实情!而非实景!
走进《清明上河图》后,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隐患和危机,为日后的“靖康之耻”敲响了警钟。
按照北宋的律例,东京城内外应该有120个坊进行拱卫,而每一坊都需要设立望火楼和巡逻兵。可是,在《清明上河图》中虽有一座望火楼,但已经被改造成了休憩的凉亭,而且周围也没有巡逻的士兵。
从图上还能看出,拱卫内城的土墙已经明显衰败,除了墙皮脱落外,墙上已经杂草丛生,原本的防御功能已经大打折扣。而且,城楼上面不见一个士兵放哨,城门前面不见一个士兵盘查行人,真可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除了军事防御的形同虚设,《清明上河图》中还看到了一个隐藏现象。大量的官船和私船都停泊在了码头,原本应该运粮或运兵的官船,上面装的却都是花石纲;原本应该运送普通货物的民间私船,上面装的却都是粮食。
原来,为了满足宋徽宗特殊的癖好,大量官船都被安排去运送花石纲,直接导致了东京城乃至北方地区的粮食短缺。受此影响,一些贪利的商人开始乘虚而入,利用私船渐渐把持住了粮食的运输和交易。
在《清明上河图》中,还出现了很多的朝廷官吏,而且个个不紧不慢,个个悠闲自在。例如,在城门口附近的一座衙署外,零散闲坐着几个兵卒,看来是在等候迟迟未到的衙门官员。看来,除了冗官冗员外,北宋的怠政懒政也非常严重。
东京随处都有酒馆,除了平民百姓饮酒外,还有许多的士兵也喝得东倒西歪。在那个强敌环伺的年代,北宋朝廷竟然毫无顾虑和警惕,继续任由军心涣散,这样的军队能有战斗力吗?
以上的事例简直举不胜举,比如官员争道、惊马闹市、消防缺失、警卫全无、船桥碰撞、商贾侵街等等。张择端一定是看出了这些隐患,故而利用绘制《清明上河图》的机会向宋徽宗进谏。
精心完成画作后,张择端就把它呈递给了宋徽宗进行御览。他认为,以对方的聪明才智和绘画功底,自己无需多言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不过,张择端显然高估了那位“被政治耽误的艺术家”,赵佶看到《清明上河图》后,只对展现出的繁荣景象而沾沾自喜,完全没有发现画中的社会危机。然后,他得意洋洋地盖上了自己的“双龙小印”后,就又去忙其它文艺工作去了,对于国事继续放任不管。
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北宋就发生了“靖康之乱”,来自北方的女真族一举攻占了都城东京,还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二任皇帝。除此之外,连带大量的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权贵重臣共计3000多人都被掳走,而且受尽了各种各样的屈辱,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文史不假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