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下海——小时候,奶奶讲过。
娘家有一邻居,邻居灶屋(厨房)里有一小水井,不管天干天湿都有一股凉水,水质清澈,冬暖夏凉……在天干天旱时,附近的人都到他家挑水。
那一年逢端午涨大水,一个夜晚,小水井的水涨满,从井中出来一条大蛇,现身一瞬间,又消失了。那一夜,那大蛇就给主人投梦——梦中诉说:它本是一条成器的乌龙,念主人一家善良,不忍心伤害……现修炼成功,回归大海,本来今天现身打算走——又不忍心损坏房屋。你们用一竹子破开,做一水槽,我就顺着水槽流水慢慢的出去……
第二天,主人家果然照办。竹子做的水槽放在井边……一会,水井的水满上来,从水槽中流出……一条蚯蚓从水槽中缓缓游动……
这时,主人家的小孩发现了,忙着叫奶奶看“好大一条蚯蚓,当一条小蛇那么大。”
大人慌忙阻止,但已来不急了……
瞬间,屋内成河,房屋即将倒踏。
“乌龙下海,乌龙下海……”主人家吓得跪地,双手扒地,口中大呼。
水慢慢消去,一股水混着一团黑呼呼的东西朝门外奔去……
奶奶说,碰上了大蛇,那是龙的化身,就不要叫“蛇”,要叫它“乌龙下海”,它就不会伤害人类。
吉林城的山川地理堪舆形胜确实如古人所言,松花江三环回护绕城而去,在吉林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S形。如果以中心画圆,可形成一个如《永吉县志》所说的类似八卦图的阴阳仪。吉林城位北为阴仪;江南平原位南为阳仪。易经八卦讲二仪生四象:东、西、南、北。吉林城有东青龙(龙潭山)、西 *** (小白山)、南朱雀(朱雀山)、北玄武(玄天岭),号称四大名山。
玄天岭就是吉林市风水学中的北玄武。
古往今来,在吉林北玄武(玄天岭)和北极镇天玄武大帝福佑吉林城的传闻轶事很多,小编选择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传说就是:清乾隆年间吉林将军为消除火烧船厂之厄,而在玄天岭上修筑坎卦避火图一事。
吉林城地处长白山余脉,古时四周群山皆是原始森林,有大量的优质木材,又紧靠水源丰富的松花江得造船地利之势。明时,从永乐年间到宣德年间,辽东都指挥使刘清三次领兵到此造船,总计十余年,以中继钦差内官亦失哈十次出巡远在五、六千里以外的奴儿干都司。
清朝,“顺治十五年,因防俄罗斯”又在此造巨船炮舰。清朝在吉林乌喇造船的规模比明朝更大、时间更长,故而吉林城又有“船厂”之称。据史籍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廷曾旨令尚书伊桑阿督造战舰几十艘,运粮船几百艘备用。就是在三百多年后,吉林城内的人们造房挖井,还经常掘得锈钉木板,可见昔日吉林船厂规模之巨。正如诗人沈兆禔所歌:
国初设厂傍江沿,曾命章京代造船。
败板锈钉穿井得,追思明季督工年。
当年,吉林城不仅因大规模造船而到处是木料,就连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奉旨督造的吉林乌喇城,也是用巨大的圆木围造而成。此外,好多人家的房子是木制的,“障子”(院墙)是木板、树枝围成的,各家各户做饭取暖用的薪柴更是堆积如山,就是有的道路也是用大木铺就,阴沟也是木板构制。当时的吉林城简直就是木材的世界,举目皆是怎么形容也不为过,这就使吉林城火患严重连年不断。
据史籍载,自康熙十二年(1673年)吉林建城始,至乾隆年间短短百余年,仅烧毁房屋百间以上的巨大火灾就达10余起。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最严重的一次大火竟焚毁房屋700余间,横扫大半个吉林城,死伤无数造成巨大损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昔日“火烧船厂”之厄。
这经年不断的“火烧船厂”罹灾,不但让吉林城的百姓饱受了苦难,也让历任的封疆大吏吉林将军苦不堪言。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吉林城又遭火神肆虐。此次“火烧船厂”罹灾更是疮痍满目惨状空前,又是大半个吉林城被焚毁,仅房屋就被烧掉2000余间,连永吉州的文庙(在吉林城内)也被烧塌沦为瓦砾。
第二年,吉林船厂正在火后复建之中。理事厅的一位王姓幕僚,向当时的吉林将军恒秀毛遂自荐,说其晓天文地理通《易经》八卦,深谙五行相克之道,有灭火禳灾之良策。他献策道:“吉林城木多火旺、缺水,故多火患,屡遭火烧船厂之灾。北方为玄武为水。今城外元天岭位北属水,若在其上修建坎卦避火图,初一、十五,岁时祭之,祈求北极真武大帝福佑,方可以旺水镇住天火消除吉林船厂的火灾,保一方平安”。恒秀将军是满洲旗人,信仰万物有灵的萨满教,崇信水神、对王幕僚之言深信不疑,于是采纳了他的灭火之策,在元天岭上修建了坎卦避火图。
二百余年来,坎卦避火图高耸于吉林城北的玄天岭巅峰之上。众百姓对此图是虔诚奉祀,顶礼膜拜深信不疑,奉其为古吉林城的镇城之宝。更有文人墨客观其独特景致有感,赋予其吉林著名八景之一,曰“坎卦孤悬”,从而美名日盛享誉白山黑水之间。
由于玄天岭巅的“坎卦图石”仅现一坎卦,余卦皆不见,故人们称之为“坎卦孤悬”。纵观全国的名山大川,道家的36洞天,72福地,像吉林玄天岭这样筑高墙图石,单独演示坎经卦卦象的确属独一无二,故而益显弥足珍奇。
古人认为吉林城建在阴仪之上,故而显示出阴柔平和之气。吉林城的四象为东青龙(龙潭山)、西 *** (小白山)、南朱雀(朱雀山)、北玄武(玄天岭),可谓四象定位。吉林城北有北山、杨家岭、炮台山、望云山、桃源山、三道岭子等属玄天岭的诸多山峦,实为城北一大屏障,又有松花江绕城而过,堪舆地理形胜甚好,古人称之为“藏风纳气”。杨宾乃清之著名学者,浙江绍兴人士,康熙二十八年途经吉林城,见其群山竞秀环峙,松水万古中流,城则沿雄江而垣,好一派虎踞龙蟠之势,诗赞曰:
东行出塞垣,百川此为大。千山更临江,崩奔争一罅。
虎距与龙蟠,形势良非假。莫漫数金陵,渤海亦其亚。
吉林玄天岭上的“坎卦图石”简称坎卦图,民间百姓亦称之避火图。避火图建造得相当精致考究,青砖磨砖对缝,顶盖挂有黄色琉璃瓦,中间则镶嵌着几块汉白玉的大白石条,乃《易经》中八经卦的坎卦符号。
玄天岭上的坎卦避火图,是吉林将军恒秀为禳火烧船厂之厄,拯吉林百姓之灾而建,灵否?神否?众所纷纭。崇者言其灵,信者言其神,然而不崇不信者,则说其妄费民脂民膏。但二百余年来,坎卦避火图高踞玄天岭巅,隐露于绿树霞霭之中,已成盛誉关东的吉林八景之一,则是不争的事实。
吉林玄天岭由西南而至,逶迤磅薄,钟灵毓秀,为吉林城东青龙(龙潭山)、西 *** (小白山)、南朱雀(朱雀山)、北玄武(玄天岭)四灵仙之一,在道教传统堪舆风水文化中是吉林城的“靠山”,福佑荫蔽着山青水秀的吉林城。因山川堪舆风水之故,有清以来玄天岭上建有玄帝观、蟠桃宫、碧云宫、北极庙、灵仙府等大量道教庙宇,其中建造最早的便是玄帝观。
吉林玄天岭上的玄帝观原称真武庙。玄天岭在清代为避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玄”字讳,而改称元天岭,同样,玄帝观也是为避此字讳而称真武庙。清帝逊位之后字讳没有了,人们便称之为玄帝观。
玄天岭因地理形胜甚佳,藏风纳气,适合修持悟道,故而,成了道家聚集修持之地。玄帝观经过两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已破败毁圯,2006年以来历经沧桑变故的玄帝观,如凤凰涅槃又浴火重生,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殿、楼、廊、轩、牌坊等古建筑群,又散落在玄天岭的绿树掩映之中。
进入北极门尚未到山下,但见半山处一座10余米高的四柱三门牌楼巍峨高耸,黛瓦红柱、斗拱辉煌。牌楼上《玄天胜境》四个大字,道出了北极关东玄天岭、玄帝观、玄武大帝道场的庄严肃穆。玄帝观所在的玄天岭,在古吉林城的北极门以北,北极门南有北大街、北对北极街,清时北极街上便有道观北极庙。玄天岭上玄帝观供祀的 *** ,是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这一切似乎都和北、北极、北极玄天上帝玄武大帝有关。所以自清朝以来,道教人士便把这里视为北方玄武大帝的道场、入山修持的道教福地洞天。故而,山上道庙如雨后之笋接连而起。
吉林城自古便有民谚:“八卦图在北山,真武庙前黑旗杆,你挑水来我抽烟。”吉林玄天岭上的真武庙、八卦图很有名气,在清乾隆年以来,便高高耸峙在城北的大岭之上。八卦图,就是玄帝观后山峰巅之上的坎卦避火图。玄帝观,不但庙前的旗杆是漆黑的,就是在做法事时高悬的旗帜,也是与众不同是黑色的。故此人们觉得怪异,从而留下了“真武庙前黑旗杆”的民谚。说起这黑旗杆、黑旗昭示下的玄帝观,还隐秘着许多神奇。
吉林老者都说玄天岭是洞天福地,所以建了不少庙,不少道士在此出家修道。这里风景也很美,尤其是春秋之交时,岭上桃园子的桃树、李树、杏树,你方开罢我放花,桃红李白争奇斗艳,令人有如入仙境之感。山中耄老传:“雨后天晴,白雾散霭之时,常有楼台殿阁之象,日出即消,且无缘人视而不见。”
吉林民谚:“八卦图在北山,真武庙前黑旗杆”,讲的是玄天岭的宫观庙宇风光。另一个民谚,讲的则是玄天岭的堪舆风水:“岭前龙,岭后虎,不前不后是真武”。有堪舆风水先生讲:“玄天岭岭前是龙地阳宅,居之,家宅兴旺,后辈可出贵人。岭后是虎穴阴宅,葬之则可出武将。真武庙建在岭上,不前不后,乃道家之洞天福地。”
通过小编以上给你的分析可以看出,玄天岭的来历于清朝时镇宅避祸的传说,兴盛于其在吉林市地理位置中的风水学。
清顺治二年(1645年)划兴隆方圆800平方公里为马兰东陵后龙风水禁地,封禁270余年。
1915年开禁后,北京、天津等地客商争相来此开设林木采植局及店铺,一时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形成集镇。又因四周环山,故被时人称为兴隆山。1925年设兴隆县,因山为名。据《热河省县旗事情》:兴隆山在兴隆街后山,恰如屏风,为清皇陵后龙地。以兴隆为名,取“龙依此而兴”之意。
局前街东起和平路,西至北大街,全长1070米。明初洪武年间,常州知府张度在此设立杂造局,为地方制造缎匹、箭枝之场所。因此街位于制造局前故名。西段为县巷“武进县衙”。街内古建遗址林立,是郡城子城厢。百年名校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就位于此街。
大庙弄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此处建有府城隍庙,原称城隍庙巷。明洪武初题木主像“常州府城隍之神”,春秋合祭,为常州八庙之一。清顺治十六年(1660年),又于府城隍庙东另建县城隍庙,俗称小城隍庙,故府城隍庙称大城隍庙,弄因此得名。1933年,府城隍庙改建为中山纪念堂。
官保巷
“官保巷”位于常州老城区中,东起小河沿,西至北大街,长170米,原先宽只有1.5—2米,后拓宽。现如今这条巷子就在“新世纪商城”的中间,名称还在。
此处在古代是为考取功名的考生报喜的人所聚居的地方。该巷原名叫“官报巷”,后来“报”衍化为“保”,于是就称之为“官保巷”了。
县直街
县直街,南通延陵西路,北达局前街,全长仅200米不到。原为武进县衙前的直街,因以为名。现在12路、42路、B22路公交站台仍沿用这个街名。
县直街上原有一家“大光明电影院”,是当时设施更好的电影院。那时常州一句顺口溜:“大光明看电影,马复兴吃点心,人民公园谈爱情”,一时成为时尚的娱乐场所。1983年改作市 *** 会场,“大光明”这块招牌就失去了光环。
此外,当时这条街上还有远近闻名的老大房茶食店,经营各色糕饼茶食、糖果饼干,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绿杨饭店和创建于清宣统二年的德泰恒菜馆,当时可谓是常州人一饱口福和眼福的好地方。
如今的县直街,已被新世纪商城、常州糕团店、三鲜美食城、德泰恒大酒店等现代店面所占领,昔日的小店小铺,老旧房屋早已不见踪影。
唐家湾
唐家湾在迎春步行街北面,古时这里连接日新街,通白云渡,至局前街迎春桥段。相传明代抗倭名将唐荆川高祖唐诚,曾在此租地建造禁城馆(士大夫居住建筑),形成唐家宅第。因禁城馆前临白云溪洄湾处,沿岸垂柳成行,风景优美,端午节在此举行龙舟竞渡,以此命名,上世纪70年代填没。
现在的唐家湾,西临晋陵中路,由路口往东,可看到多家特色店铺林立,虽有汽车通过,但仍可算是一条安静的路。
县学街
县学街,南起文化宫广场,北至局前街,长500米,因位于县学旁而得名。昔日县学街近倚白云渡,与唐家湾隔水相望,沿河岸寓居名人甚多,留下了许多人文轶事。
斜桥巷
斜桥巷紧邻县学街,因此处原先有石桥(斜桥)而得名。斜桥北至和政门,这有斜桥街,通梅桥始建于宋咸亨二年(671年),历史悠久。
因紧靠县学,旧时为条小巷热闹非凡,马蹄车轮声不绝,鱼跃人欢。现在的斜桥巷边上均为居民楼,也是城区中心比较安静的街巷。
化龙巷
化龙巷是大家熟知的一条街,它坐落在市区中心地段,南接局前街,北通东横街。化龙巷的巷名源于一则神话。传说此间早期人丁稀少,附近有一老人亡故,其子请风水先生在巷口玉带河边选定坟地,殡葬棺木。风水先生私下叮嘱:此处乃龙地也,尔父下葬三年后,会化龙 *** ,但一定要到期方可动土查看。光阴荏苒,人言纷纭,其子探龙心切,未至3年期满便挖土探看。果见父身已满披龙鳞,惜乎未成全形而化为白光遁去。消息传遍全城,称之谓“化龙地”,因成巷名。
现在的化龙巷是单行线,集中了多家家纺商店,俨然已有“家纺一条街”之气象。
娑罗巷
娑罗巷与局前街博爱路连接,巷内有娑罗巷幼儿园。此地原称锁龙巷。
娑罗即柳安,常绿大乔木,原产于印度和东南亚,在印度等地是仅次于柚木的重要木材,其树脂可作沥青的代用品,亦附会为七叶树或月中桂树。传释迦牟尼即涅槃于两棵娑罗间,娑罗树能给人们带来“佛家见,常生明”、“月中桂,常绿荫”。明永乐年间,娑罗传入中国,此地开始种植,曾栽有娑罗树,以盛开娑罗花而得巷名,也寓意居住在此的人们再也没有烦恼了。
清顺治二年(1645年)划兴隆方圆800平方公里为马兰东陵后龙风水禁地,封禁270余年。
1915年开禁后,北京、天津等地客商争相来此开设林木采植局及店铺,一时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形成集镇。又因四周环山,故被时人称为兴隆山。1925年设兴隆县,因山为名。据《热河省县旗事情》:兴隆山在兴隆街后山,恰如屏风,为清皇陵后龙地。以兴隆为名,取“龙依此而兴”之意。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