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龙回首_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家居风水 · 2025-07-26 08:31

风水龙回首,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们经常使用的“相濡以沫”这个词,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如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意是说:泉水干枯,河水断流,鱼儿都被困在了陆地上,周遭没有水,只好彼此用湿气相互呵嘘、互相用口沫湿润对方身体,艰难地互相扶助,维持着生命。与其这样互相帮助,倒不如在江河湖海里自在逍遥,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用帮谁。

突然发现,“相濡以沫”的道理原来好简单好简单。我们还能随手举出许多例子来佐证:

二战时期,美国飞虎队来中国援助抗战,打击日寇,与中国人民相濡以沫,战功赫赫。飞虎队牺牲了很多人,中国为他们树碑立传,纪念英烈。反过来想,何如世间无硝烟,彼此不相识,各自“老婆孩子热炕头”?

抗美援朝,我志愿军与 *** 人民共同抗击“ *** 军”,相濡以沫,情谊深深。要知道,这场战争,多少年轻生命因此失去!多少父母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何如战事不发,“老死不相往来”呢?你既不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阿妈妮也不用冒死送饭上前线了嘛!

做生意遇到老赖客户,货款收不回, *** 困难,于是找律师起诉到法院,扳回一程,欠款收回。老板与律师,必将把酒言欢,可谓相濡以沫。但这一番折腾,与各皆逍遥天地间,身为老板的你,更愿意选哪个?

由上可见,所谓相濡以沫,说的是,正常生活秩序己乱,原有的工作、生活环境突变,陷入困境,这才需要“相濡以沫”。庄子嘛,估计是捣鼓这类故事的专家,此道高手。

到这里就结束了? “相濡以沫”就是这么个意思?不止。难道还有什么深的含义吗?

不妨再看看《庄子·人间世》这篇,有如下几句话:“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这又是一个“泉水干涸”的例子。设想一下,关龙逄、比干的后人,大概逢人便说其祖宗赤胆忠心、为民 *** ,却被无道昏君杀害,人民群众肯定感觉亲切又痛惜,为关龙逄、比干写传记,进而自发地照顾其后人,与之“相濡以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问题是,在关龙逄、比干被杀之前,其子孙与人民群众可是“相忘于江湖”的呀!转折点在哪里?是关龙逄、比干身为臣子,却抢旗夺号,以老板自居了!这天下明明是人家的,你却责任感爆棚,非要跳出来以主人翁自居,去 “替王施恩”! 悲剧于是乎上演。其实这也正违反了儒家一再提醒的“素其位而行”、“君子思不出其位”。你俩招呼也不打,直接“越位”干政,岂有此理!老板不高兴了。于是被送往酆都城去进修进修。

也就是说,相濡以沫,乃悲剧的后续而已。

言尽于此?尚未尽。如果就此打住,《庄子》一书断不会被后世奉为《南华真经》。仍有深层道理没说完?有。

还是《庄子·人间世》这篇,只不过是往前一点,有几句话,是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来的:“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你连试探也不试探一下,就贸然对残暴君王进行后果极其严重的所谓直言劝谏,当批评家,干扰其政务,明显是卤莽有余、智慧不足啊!连保住身家性命都没把握,还妄谈什么忠、义、勇!这不就是《三国演义·屯土山关公约三誓》中张辽劝关羽降曹时批评的“徒成匹夫之勇”吗?要知道,我们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中,从来不崇尚匹夫之勇啊。

庄子从来没说过不能为民 *** ,只是批评他们缺乏统揽全局的智慧。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名相伊藤博文不也曾说过“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庄子极力推崇的,乃是智慧满满的“古之至人”,这才是需要我们效法的,这才是我们的榜样。用“古之至人”的智慧,滋养我们的心田、开启我们的智慧,处世做事如“疱丁解牛”一般挥洒自如,乃庄子深意所在。

换句话来说,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是让他仰慕比干剖心、屈原投江呢,还是让他倾力学习“古之至人”的智慧呢?

只有理解到这里,然后才能一层层地明白“相濡以沫”是怎么回事。

列位看官,今番言尽于此,解释完毕。

为什么土木堡之变知名度不如靖康之变?

答 | 獬执事

土木堡之变没有靖康之变知名度高,是必然的。其实一个历史事件是否为后人所熟知,除了本身的历史意义是否重大之外,更多要看是否有足够多的、与该事件有关的衍生作品。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并不比三国时期逊色多少,杰出的军事家也比比皆是,但战国的知名度却被三国完胜。为什么?因为《东周列国志》的影响远远比不上《三国演义》。如果情况倒过来,跻身于四大名著的是《春秋战国演义》,而《东汉诸侯传》则反相平平,那我们现在看的电影、玩的游戏就将以战国为一大派了。

但土木堡之变本身的历史意义就没法跟靖康之变相比,因为靖康之变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之后立刻改朝换代;而土木堡之变只是抓了一个皇帝而已。这边皇帝被俘虏,那边新帝就继位了,明朝还是明朝,历史的主线没有因此受到太大的变化。

但更重要的是,与靖康之变相关的名人太多太多了。首先,被俘的皇帝里有一个宋徽宗赵佶。赵佶何许人也?书法上独创“瘦金体”,堪称一代宗师级人物;花鸟画自成“院体”,也是罕逢敌手。而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你说他有什么亮点?

一个宋徽宗,能牵出一部《水浒传》,这就不用说了。宋江、林冲、吴用、李师师,甚至高俅、蔡京……都是给宋徽宗打call的。请问与明英宗朱祁镇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你能说出几个?

继续。靖康之变还能牵出岳飞,一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相信很多人都会背。请问关于土木堡之变的诗词,你会背哪一首?再继续。靖康之变还能牵出《射雕英雄传》——郭靖、杨康的名字就是靖康之变点化出来的。

如果你不喜欢历史,难道也不喜欢武侠?就算不喜欢武侠,金庸笔下那些名角,多多少少听到过吗?可以说靖康之变就是历史事件中的全明星阵容,土木堡之变……你要怎么比?

何仙姑成仙的故事是什么?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当地人说,在何琼出世的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提起何琼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据《史记》记载:“舜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先圣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嶷山。零陵城正位于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 关于她的故乡,除广东增城说之外,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说法的不一,大概是因为历史上本无此人。 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漫游。 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何琼接过,谢了谢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 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何琼得道成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京城皇宫武则天耳中。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廷实权。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及至作了皇后,她又极力在宫内和全国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压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势头,并利用某些佛经作为她篡位称帝的理论根据。佛教“法相宗”宣扬“二空”,就是说要把自我与万物都看成是空泛虚无的,这样才能达到宇宙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他说,就是用心感悟,作到物我两忘,那么就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了。武则天对这一点十分信服,当她听说零陵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巅,感到十分有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袭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煜煜夺目,好像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若无其事,整天里出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过得十分充实。 一天,何仙姑进入云母山密林深处采药,遇到两位神奇的人,他们中有一个瘸腿的老汉,手拄铁拐,身背硕大的酒葫芦,衣着褴楼,形似乞丐;另一个着一身整洁的蓝布衫,手持药锄,肩背药筐,神态甚是俊逸。这两人在何仙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竟腾空而去,倏忽不见踪影,这两人乃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采和。何仙姑留意着他们的样子,念叨着偷学的口诀,想居然也能够象他们一样,凌风驾云,飞越山谷。从此后,她常常一人悄悄来到深山中修练,身法愈来愈熟练,也越来越能飞得远。她利用这种功夫时常飞到遥远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带回一些奇异的山果给家人品尝,家人吃了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终究不知是何种果实。 见她每日早出晚归,何母心生疑虑,盘问她到何处去干何事了,何仙姑拗不过母亲,就说每日往名山仙境与仙佛谈论佛道去了。渐渐地,何仙姑通晓佛道的消息又传开了,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前往零陵,备妥銮舆,召请何仙姑前往东都洛阳论佛道。众官员与何仙姑一同跋山涉水来到洛阳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时,众人突然不见了何仙姑的踪影,使臣大起恐慌,连忙命人四处寻找,却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众人吓得坐在洛河边发呆,薄暮时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诉使者:“我已前往禁宫见过了天后,你们可以回朝复命了。” 使臣将信将疑地回到洛阳宫中,一打听,果然何仙姑当天来拜见过武后,并和她在宫中作了半日长谈,使臣们为之惊讶不已。 据说何仙姑在宫中与武后大谈长生不老之术,她劝说武后,要长寿首先要做到寡欲,摒绝声色,看破名利;其次则要多行善事,须扼制酷刑,严禁诬枉,施行仁政,修德积福。同时她还论及治国安邦之道,务必要亲贤臣远小人,万万不可以以异姓人为皇嗣。 她所言及的内容,竟是对武后十分有针对性的。 武后是个聪明人,何仙姑一番入情入理的话,她听在心里后,也渐渐地付诸行动,不久,来俊臣等一班酷吏受法一遭诛;接着重用贤臣狄仁杰:至于皇嗣一事,武后本想立侄几武承嗣为太子,在狄仁杰的忠谏下,她遵循了问仙姑的告诫放弃了立异姓的初衷。 至于清心寡欲、摒绝场色、看破名利等项,已经沉溺于情欲和权欲之中的武则天却始终无法做到,所谓到了迷途难返的地步。 武则天为了酬谢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凤凰台,建造了一座雄伟的会仙馆,作为何仙姑讲道弘法之处。何仙姑在讲道之余,常坐在馆前的石阶上,剥食一种圆形的仙果,并随手将果核四下抛去,后来,会仙馆的四周长出一株株荔枝树,这些树上结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绿的青皮荔枝,人们称为“凤凰台上,荔枝挂绿”。 何仙姑还题了一首“凤凰台”的诗: 凤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云芽;笑煞狂徒无主张,更从何处觅丹砂。 这首诗表面是写凤凰台,实际上诗里晴藏着服食求道的真谛服食云母的 *** 。人们从何仙姑服食修炼的特点,说她是道教信徒;也有人根据她讲道说法的思想内容,把她归于佛教弟子,实际上,何仙姑可以说亦道亦佛,又非道非佛的人物。本身已臻天人合一的境界。凡间的佛道岂能框定她! 一天,何仙姑突然灵感顿至,写下了一道“题麻姑峰”的诗: 麻姑笑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飞去沧州弄明月,倒骑黄鹤听 *** 。 这首充满仙韵的诗似乎暗 *** 某种预兆。果然,唐中宗景龙元年的某一天,二十六岁的何仙姑坐在凤凰台上,仰望着苍远的天空出神,忽然看见铁拐李站在远处的云端、舞动着他的铁拐,似乎是在招呼她。不知不觉中,何仙姑的身体象彩凤一般冉冉升起,凌空而上,追随着铁拐李而去。她脚上的一只珠鞋这时掉落在地上,第二天,珠鞋坠落的地方忽然出现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阵阵异香扑鼻,四周井栏,形状恰似一只弓鞋的模样,当地的人们在井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庙,日日香火鼎盛,因为那水井里的水,不但清凉解渴,而且能治愈各种滴疾,因而为远近人们津津乐道。 何仙姑白日飞升,得道成仙,从而成为八仙中唯一的红粉,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局面。成仙后的何仙姑念念不忘人间的疾苦,经常在南方一带行云布雨、消除疫灾、解救苦难,凡是善良人需要她帮助,只需默默向天空祈祷,她就能象“及时雨”一样赶到,给予人们以神奇的力量。 唐玄宗天宝九年,距离何仙姑成仙已经三十多年了,一天大雨过后,碧空如洗,零陵地方的人们都看到一朵五彩祥云悠然飘过,何仙姑身着朝霞服站立云端,正当人们跪地膜拜之际,一束黄绫由空中飘落到凤凰台上,上面写着这样的诗句: 云母溪畔胜天台,千树万树桃花开;玉箫吹过黄龙洞,勿引长度跨鹤来。 寄语张家与李家,体将尘事闹闲情;蓬莱弱水今清浅,满地花荫护月明。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乡回首尚迟迟;千年留取井边履,说与草堂仙子知。 诗中有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有对乡人的殷殷叮咛,更有对神仙生涯幽寂情怀的剖白,劝导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真是“人人都说神仙好,谁知神仙有烦恼,劝君惜取凡人时,莫待时光空自消!”

每次领导升职我都会升职?

怎么说呢,这种情况还真不好说是好是坏,正如一枚硬币一样存在正反两面。

一、好的一面。

你跟着一位领导工作近10年,每次领导升职你都官升一级,这当然是好事儿。

说明你跟对了人,领导把你当成了“自己人”。可以这么说吧,你在职场上遇到了贵人。

在职场上,有贵人相助,仕途总是比较顺利的,升职加薪都不是问题。

而如果没有贵人相助,没有领导的提携,即便是累死累活也不见得能提一官半职。这就是残酷的社会现实。

从个人职业发展角度来说,跟对了领导当然是好事。

在平时的工作开展中,那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由于有领导的“关照”,同事们也不敢小瞧你,更不敢欺负人,甚至会巴结你,工作开展得会很顺利,也没有大的工作压力和生存危机,即便是惹出麻烦事来也有领导给“罩”着,有很强的优越感!

二、不利的一面。

长期跟随一位领导,并得到领导的一路关照,随领导一并升职,难免会让人羡慕嫉妒恨!

领导在位时,同事们都顾忌领导的权威,不能把你怎么样;可一旦领导退位或者是犯事被查办,也就到了你倒霉的时候!

“树倒猢狲散”,有谁还能庇护你呢?

如果领导平安着陆还好,大不了没人给你撑腰,升迁止步而已;可如果领导犯了事被查办,“拔出萝卜带出泥”的道理你是明白的,你真能做到独善其身吗?

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福祸相依,世事难料啊!

我们这里有一家国企,总经理是董事长一手栽培提拔的。

总经理亦步亦趋地跟着董事长干了10多年,他对董事长非常忠诚,董事长对他也是关爱有加,董事长每升一次职都忘不了提拔总经理一次,两个人是真正“一条船”上的人。

谁曾想到,董事长在即将退休时,被查出来有严重的经济问题,董事长被撤职查办,总经理也因与董事长有脱不了的干系而被撤职,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吧!

三、如何面对这种情况?

首先,要正确处理与领导的关系。

如果与领导纯粹是正常的工作关系的话,领导升职你也跟着升职,那应该真诚感激你的领导,他是你职场上的贵人!

对贵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待之,以更优异的工作业绩,以真诚的心来善待回报领导!

其次,要低调做人。

不要觉得自己跟领导关系好,是领导的“自己人”,就旁若无人,就瞧不起任何人。

越是跟领导关系好,就越应该低调,不拿领导压人,学会与人为善,跟同事们处理好关系。

即便是领导退位了,也不至于被同事们孤立。

第三、一定要守住不触碰法律的“高压线”。

领导再信任你,你也不能忘乎所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与领导同流合污办违法的事情,坚决不触碰法律这条“高压线”。

自己遵纪守法,干干净净,堂堂正正,即便是领导有问题被追责,你也能做到独善其身而自保。

第四、强基固本,靠个人本事立足。

工作是立身之本。即便是有领导的关爱、提携,但也不能以此作为生存的资本!

须知,一个人得势只能是一时,不可能得势一辈子的,正所谓的“风水轮流转”。

在得意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失意的时候,正所谓的“居安思危”。

领导不可能总陪着你,总有他离职的时候。

自己如果不具有真才实学,靠领导的“护佑”生存,一旦领导离职了,你将如何生存、如何开展工作?

如果自己具有本事,即便是换了领导,你照样可以正常开展工作!

总之,跟着一个领导工作近10年,一路上跟着领导沾光升迁,并不见得都是好事,是有利有弊的,应该理性地看待这种情况才是明智的。您觉得呢?

(图片引自 *** )

古代皇帝很早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

中国古代皇帝基本在继位之后就开始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寝,有不少皇帝的陵寝在自己生前就已经修建完成,看到这里很多人都好奇,那么这些皇帝建好了陵寝会亲自去参观一下吗?

虽然古人很忌讳坟墓和丧葬这些,但是这只是指的是普通老百姓,像皇帝却并不忌讳这些。这也就因为皇帝们都是视死如生,他们认为自己是九五至尊,死后也应该享受生前的待遇,所以不光不会忌讳这些,他们还经常要参观一下自己的陵寝,毕竟这是自己长眠之所,得看看自己满意与否。

在古代皇陵营建在帝王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实在夏商周时期不管是统治者还是普通老百姓对墓地并不是太重视,当时的人们都是埋葬之后不起坟不栽树,称之为“不封不树”,当时也没有形成祭奠先人的传统,这也就是中华历史上先人们最初的墓葬形式。

不封不树的丧葬形式一直持续到春秋晚期,到了战国时期王公贵族们就开始有了视死如生的理念,也是从这时开始诸侯国的国君坟墓都是号墓为陵,也就是国君的坟墓统一称为陵寝,而且明确规定普通百姓的坟墓不能称陵。

而且在历史上从秦朝到清朝绝大多数皇帝基本都是在生前就修建陵寝,大多是在继位之后不久开始修建。尤其是在汉朝时期,官方曾有规定,皇帝不论年龄,在继位一年之后都可以开始修建陵寝。

而帝王陵寝算是古代风水学与阴阳学的超高水平的结合,凡是帝王的陵寝都会选择在各方面都非常完美的地方修建。

比如清朝的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最初雍正的陵寝是选择在河北遵化马兰峪清东陵范围内的九凤朝阳山,当时雍正派去的风水师和负责选址工部官员在勘察地形之后认为该地形局不全,而且还是砂石土质,将来会导致地宫渗水,因此雍正决意废弃了九凤朝阳山这个地方。

后来雍正又派他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带人去另外寻找万年福地,最终胤祥在河北易县的泰宁山帮雍正找到了万年福地。

因此雍正为了风水学和阴阳学没有埋葬在清东陵,而是自己开创了清西陵。现在再来看雍正所挑选的泰陵地理位置是非常得好,泰陵西有云蒙山、北有永宁山、东有丘陵地、南有易水河,依山傍水,从风水学和阴阳学上来说都是绝佳之所。

古代人都会认为好的风水宝地是可以养人的,甚至还能发生祥瑞,而历朝历代的皇帝基本都是选择风水宝地作为葬身之所,因此来说既然是风水宝地,那当然要常去看看,自身活着的时候没准都能受益,这也使得古代帝王绝不避讳去参观自己的陵寝。

自古以来皇帝都极为重视自己的陵寝修建,毕竟这个地方才是自己永远的“家”。修建帝陵就相当于盖房子一样,现在商品房盖好了都会有相关部门去进行交付验收,那帝陵修好了当然也会有专人去验收。

有时候会是工部这类负责国家工程建设的官员去验收帝陵,还有的时候那就是皇帝自己了,毕竟谁去都不如自己亲眼所见靠谱,因此历朝历代很多皇帝都回去亲自参观自己的陵寝,也是要看看修建的质量如何。

明朝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是一个酷爱参观自己陵寝的皇帝。万历的陵寝是明十三陵中的明定陵,万历其实身有残疾,一腿长一腿短,他的右腿是明显比左腿短,因此万历懒于上朝,也造成了怠政,而他本身更算是宅男皇帝,几乎从未出过皇宫,他一生中出皇宫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从紫禁城到位于昌平区大峪山自己的陵寝。

万历的明定陵修建得比较早,定陵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开始修建,历时六年,当时陵寝建成时万历年仅28岁,而万历一生活了58岁,因此陵寝闲置长达30年,这30年中万历只要一有兴趣就会去参观一下自己的陵寝。

当然,万历去参观自己的陵寝都是以祭奠祖先为名,先去祭奠明皇陵中的其他先人,然后再去顺道看看自己的陵寝。

不过在当时却有不少懂得风水学和阴阳学的人都认为明定陵的风水并不好,不是真龙之穴,建议万历重新再考虑一下。但是万历由于定陵修建的非常豪华,共花费了八百多万两银子,所以他也不舍得重新再修建,而且万历多次去参观陵寝,他自己对这块地方非常满意,他也并不想换地。

不过历史似乎证明了万历的明定陵确实风水不太好,在后来明末闯王李自成 *** 军攻入昌平后就曾经焚毁了定陵的地面建筑,民国时期又遭到了焚毁。

后来到了新中国建国之后,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和吴晗先生本来想对明成祖朱棣的明长陵进行考古发掘,希望能从中找到《永乐大典》,但是由于当时发现了明定陵出现了坍塌迹象,因此考古人员决定先发掘万历的明定陵练手,再发掘明长陵。

于是万历的明定陵就这样被考古发掘,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有限,因此很快定陵中的不少文物在出土后就变成了“见光死”,让人十分惋惜,而且由于当时人们文保意识不强,加之后来又赶上了那特殊的十年时期,所以出土之后的万历皇帝和陪葬的两位皇后尸身也遭到严重损毁,以致尸骨无存。

因此似乎万历皇帝的明定陵确实风水不好,相比雍正的清泰陵至今没有被盗,地宫也没有被打开,整座陵寝都保存的比较完好,万历的明定陵也许就和雍正的清泰陵差在了风水上吧,也许他当初确实应该听从建议改葬他处或许还能在死后避过一劫。

万历皇帝喜好参观自己的陵寝一个是他确实总隐居在皇宫中憋得慌,想出去透透气,再一个就是也说明了他非常重视自己的陵寝,所以经常要去看一看。

除了对自己的陵寝特别重视之外,还有的皇帝经常去参观自己的陵寝也是为了监督建筑施工,所以要经常去参观一下。

就像清朝的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宁一样。清朝自雍正开创清西陵之后,他的儿子乾隆皇帝为了不让清东陵香火冷清,于是开创出了“昭穆相间,兆葬之制”,这个规矩就是父亲若葬在清东陵,则儿子葬在清西陵,反之父亲葬在清西陵,则儿子葬在清东陵。

于是乾隆死后就入葬在了清东陵,他的儿子嘉庆皇帝死后则葬在了清西陵,按照乾隆定的这条规矩,做为他的孙子道光就应该葬在清东陵。道光也确实是在清东陵开始修建的陵寝。

当时道光选择了在清东陵的宝华峪修建陵寝,而陵寝都已经建成,道光的结发妻子孝穆皇后早逝,当时就已经入葬进了宝华峪的陵寝之中。

道光皇帝在陵寝修建好之后一直想去亲自参观查看一下陵寝施工质量,于是他以祭奠祖先和悼念结发妻子孝穆皇后的名义就进入了自己修建好的宝华峪陵寝。

进到陵寝之后不看不打紧,一看就把道光差点没气死过去,原来道光在宝华峪的陵寝地宫已经大面积渗水,孝穆皇后的棺椁都被水泡了起来。

这也说明了清东陵整体土质确实就像雍正当初发现的那样属于砂石土质,不适合修建陵寝,建成地宫之后会渗水,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雍正选择在清西陵建陵是正确的,因为民 *** 阀孙殿英后来盗挖清东陵时大家才发现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两处地宫都渗水非常厉害,所以证实了清东陵的土质不适合修建陵寝。

地宫渗水这还了得,道光心想这是想让自己死后做腌肉啊,于是道光大发雷霆,严厉斥责了修建陵寝的大臣,责令他们重新选择墓址,并且规定就不要在清东陵范围之内选择了,还是去清西陵选址吧,就这样道光的新墓址选择在了清西陵范围内的龙泉峪,也就是现今的清慕陵。

道光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抠门皇帝,他连龙袍上都会打上补丁,而且道光为了节省衣服的坏损,他能做到三个月换洗一次衣服,可见道光抠门到了何种程度。

而此次废弃宝华峪陵寝重新在龙泉峪修建陵寝,这是一大笔财力的浪费,但是一向节俭抠门的道光这回宁可重新花一次钱,也不想死后被水淹,而且道光对于陵寝用料十分重视,他亲自挑选材料都是非常名贵的建材,抠门皇帝到了给自己修建陵寝时却非常大方起来,也由此可见皇帝们对皇陵修建的重视。

道光由于一心想向示人展示自己的节俭,再加之道光时期之一次 *** 战争战败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因此他规定陵寝规模建制一定要缩小,取消了方城和明楼,并且还取消了歌颂皇帝生平的神功圣德碑和代表皇帝权威的石像生。

因此道光的陵寝是清代帝王陵寝中规模最小、最寒酸的帝王陵寝,不过别看道光的清慕陵外表看起来挺小挺寒酸,由于都是使用名贵建材,加之陵寝一拆一建的二次重建,所以实际上道光的清慕陵实际花费了440万两白银,这个花费数目是清西陵中之最,远比他自己的曾祖父清西陵中规模建制更大、更高的雍正清泰陵还多。

道光除了亲自选择名贵建材,他后来吸取了宝华峪陵寝施工悲剧,在修建清慕陵时他多次去参观自己的陵寝,就是怕再有质量问题。

所以说古代皇帝即重视陵寝的修建,也想去监督施工质量,因此不少皇帝都是大大方方的去参观自己的陵寝,加之皇陵本身就是万年福地,风水宝地,并不会去多了不吉利这类的说法,而且这种风水宝地去得多了没准还能养人了,因此古代皇帝并不忌讳去参观自己的陵寝。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