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农村越干越没出路的行业梳理如下:
剃头匠,木匠,裁缝,手工编织者,接生婆,棒棒,实体服装店,自行车修理,补鞋,弹棉花,风水先生,种植,养殖,铁匠,炒爆米花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出去读书再回农村工作的80后山里娃,经历了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为快速的30多年,对于农村的行业,熟悉度很高,再加上作为驻村干部的工作经验,对于农村,改变或者没落事以及没出路的的行业梳理一下,有的甚至是从记忆里挖出来的。
剃头匠现在在偏远一些的地方还是能看到一部分老年手艺人,是的,只能叫手艺人,是一种怀念。
记忆里还有挑着剃头担子穿街走巷的身影。
但现在仅存的也都是在一个固定的小巷口或者大树下放一个洗脸架,用肥皂水刮脸,一块很有历史镜子,一个头发花白或者光头的老人,用锋利的剃刀给同样年纪的老人剃头刮脸的场景。前几天也去问过,费用不高,一个人15元,差不多要半小时。真正在农村是没出路的之一职业。
未来改变:装修或者租门面改成理发店或者美发沙龙,毕竟年轻人喜欢的都是这个情调。但对于老年手艺人来说,难度太大。
木匠我爸就是干了一辈子木匠,现在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他的作品。也是靠着这份手艺,拉扯大了我们兄弟两个,还没让我们吃太多苦。但现在实木家具从成本到人工真的太贵,我爸已经好多年没有动墨斗线了。
他带的徒弟却是抓住了商机,从木匠变成了家具城老板,后来又开始做园林雕刻,现在已经是县上有名的企业家。隐私问题,不好说名字,不过这些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
未来改变:没落职业,毫无前途。
裁缝不是编故事,我妈就是裁缝,而且也是县里很出名的,当时是用一台缝纫机,在县供销社门口一天3毛租的一个位置,然后就干了20多年。
那时一条裤子做下来有8块钱,缝缝补补一件有2块,那个年代还是高薪工作。后来1999年以后,大量现成衣物出现,做衣服的人一下少了很多。我妈就到农贸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布匹,顺带做衣服,后来又做床上用品,来钱是真的快。
可惜估计是命太苦,钱来得太快,富贵压身,2015年肺癌过世。[流泪]
未来改变:现在裁缝职业又开始风生水起了,一条裤子烂了,随便缝纫机踩几下,15,20快就到手。有次去成都,衣服被钉子挂了一条长口,到街上去,在一个巷子里找到裁缝,帮我补一下,张口就是35,好说歹说,25,结果从上机器到还到我手上才4分钟不到。
现在好手艺的裁缝不论在大中小城市都很火,但农村确实前途不大。
手工编织者说的是用竹子编各种家庭小工具的人,在中国西部各省有很多的用途,比如背篼,筲箕,撮箕,刷把,甚至扫把。
山区人管你单位农村,出去买菜,不背个背篼都觉得浑身不得劲。
我驻村的地方就是一个手工很发达的地方,男女老幼都是高手。
但现在手工成本太高,一个直径1米的米簺能要价80。一个成人用的背篼110。很多人都宁愿用网上20多同样的款式但机器编织的。
未来改变:形成合作社,联系厂商,只做工艺编制,各种新奇的造型,让厂里进行颜料上色和防虫防变形处理。拓宽销路,进行线上线下一体销售。
接生婆这种职业我都没见过,但在老一辈人口里,确是当时农村很受人尊敬的职业。接生完还要给鸡蛋给红包。
未来改变:全民医疗的普及,使中国老百姓的出生存活率大幅提高。接生婆,没任何出路了。
棒棒没错,就是山城棒棒军里的棒棒。以前的农村一样需要,比如修房子的时候,那时候没大型机械,大方的木料上顶,条石上墙,都要请,很累,但还能糊口。现在大型建筑机械,一台顶百人,没落了。
未来改变:可以到城里的仓库或者搬家公司或者卸货的地方找活,不稳定,危险还大,基本没前途。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没多少人做这份工作了。
实体服装店曾经的农村开一个服装店能养活一大家子人,尤其是过年的时候,那叫一个日进斗金。
现在交通发达,去更大的城市很快, *** 购物普及,连农村60岁左右的老年人都知道网上购物,实体服装店,基本没活路。
未来改变:没前途
自行车修理我刚出生那时候,自行车属于结婚三大件,必不可少的。
读书那时,自行车都是富有家庭的代步车,我们就只能甩火腿(走路)。
大学那会(03年),自行车基本上在城市普及,农村也不算个啥,像我们山区更多用的是爬坡能力强的150摩托车。
现在,卖自行车的实体店都很少,当然动辄上万的越野自行车不在列,更不要说修自行车。
我们县城有个老板直接把自己修自行车的铺子装修好出租给别人开奶茶店,自己在旁边开地摊。
未来改变:没任何改变价值
补鞋一架三轮车,一个补鞋机,三把小铁锤,几件小工具再加上几个做后背材料用的补鞋胎,就是一个补鞋匠的全部家当。走街串巷,逢场赶集。活计轻松,来钱也还行。
以前的解放黄胶鞋,哪个不是补了又补,后来的双星白网鞋,成了学校开活动时候的标配,再到后面的回力鞋,走过多少大街小巷。补鞋匠以前觉得是那么亲切。
现在的经济好了,鞋子要么烂得不快,要么就是换得太快。基本上没补鞋匠什么事。
未来改变:在大城市没活路,在小城市和农村还有一点活下去的希望,但也就是糊口。
弹棉花电影《举起手来》里有一段弹棉花的词调,很是上口。
以前的农村,弹棉花的人也很吃香,棉被用久了会发黄结团,看着很脏,弹棉花能弹松弹白,我们小时候就最喜欢看,感觉就像变魔术一样。当然也有很多条件好弹几床新棉花备用的,农村家庭的衣柜里应该都有几床,就是等亲戚朋友来了才用。
工业技术的发展,社会体系的完善,绝大多数人更愿意直接买现成的。
未来改变:没落职业,不建议从事
风水先生大城市怎样不知道,但在农村风水先生很吃香,一场事下来,2000到3000不等,毕竟从爷爷奶奶到我妈,这些钱都是我看着数出去的。而且风水先生在丧事上的地位很高,说一不二的。
曾经我爸就叫我去学风水,来钱快,但受过大学教育的,对这个真的很抵触。
未来前景:在农村还行,而且可以带徒弟,一去都是一个小队,来钱快,但或许是由于迷信思想作祟,正常人都是敬而远之。看个人选择。
种植,养殖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以农立本。种植和养殖已经深入基因。没有种土地的农民是会让人唾弃的。
但现在的社会条件已经不允许你不改变。
养殖:🐷🐟🐴
以上这些都经不起病毒的摧残,去年的非洲猪瘟,基本上我们这里90%的养殖户是一头不剩,(当然剩下的一点点也得了好处)。而且得病死亡的牲畜从处理到填埋后续太复杂。并且最后的消毒做不好,后面在养殖,一样亏惨。
鱼,要注意缺氧,消毒,烂腮烂尾烂鳍,鱼池规划,鱼种混养配比,不是说凭一股热血就能办的事。
牛马接触不多,但看我们县好几个大型养殖场空空的圈舍,估计也不是好养的。
未来前景:要请教农牧局科技员,四处取经,注意病害头源,科学管理。小家小户就是勉强户口,而且还担风险。
种植一块,传统的大米小麦玉米🌾🌽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大棚水果大棚蔬菜才是这几年的有利润区,但同样的风险高,病虫害和销售保存运输是一大门槛。
铁匠小时候听到的日夜不绝的打铁声已经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消失了,去年专门去看了一次,曾经那条满是煤灰和铁锈味的打铁一条街已经重新规划,变成了普通的商业街。
偶尔在农村的农贸市场看到手工锻打的刀,也是看一眼就走,那东西绝对砍不开我买的棒子骨。
未来前景:没前途
炒爆米花把这个职业放在最后来说,更跟钱没有一点关系,只是因为一个爆米花机承载着一代80后的青春和情怀。
现在的小朋友如果看到一个大肚皮,黑乎乎,不停烧火, *** 上还接一根大口袋的“大号黑炮”,十个人有八个不知道干嘛的。
反过来看当时的一代人,有爆爆米花的来的,场坝上肯定围满一大群人,大人看热闹,小孩像过年。
不论谁家的爆出一锅,口袋里最后哪点都是大家的零食,一台机器,暖了多少人的心。
后来长大了,知道里面铅含量太高,虽然有点后怕,但更多的是怀念。
未来前景:爆米花在农村地区没什么前途,像我们这里,一斤才6块,一三轮车拉过来,买的人挺多,卖完一数,还不到150元。整体来说,糊口都难。
总结,现在农村不用交公粮,反而还有各种农业补贴,但传统的农村职业受到现代化强国经济体制的冲击太大,很多职业发展不下去是必然的。
就像伟人说的“现在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代”。抛弃旧有思想,抓住时代的机遇,会过得更好。
再反观农村现状,没有因为某些职业变得很坏,反而是几千年来过得更好的时候。中国老百姓,是最聪明的一群人。
感谢伟大的中 *** 产,感谢伟大的祖国。
我是@星辰兔子,一个土生土长又回到农村的80后山里娃,分享各种情感小故事。
码字不易,感谢点赞,关注,您的鼓励
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谢谢!@星辰兔子
随着2015年武鸣撤县设区后,坊间关于横县或者宾阳撤县改市的讨论一度成为热门。作为南宁市的人口大县,笔者也迫切希望横县和宾阳至少有一个能升级成为县级市。但实际上,横县改市的传闻一直有,却并没有正式提上 *** 工作日程。至少在未来五年内,我认为没有改为县级市的可能。或者说,宾阳比横县更具有可能性。
让我们来看一下横县的一些基本数据(以下数据为2017年统计值):
2017年,横县被评为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和更具农业投资价值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广西之一批商标品牌战略实施示范县、第七轮自治区文明城市(县级)。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5838万元,增长7.0%,其中:之一产业增加值728680万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208939万元,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1108219万元,增长12.3%。农业总产值1232620万元,增长3.9%。全部工业总产值2924919万元,增长10.7%。财政收入190669万元,增长3.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4252万元,一般预算支出53697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705242万元,增长10.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0195万元,增长1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62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03元,增长10.1%。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249亿元,比上年增加34.1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4.3亿元,比上年增加16.65亿元。
从表格可以看出,横县常住人口占南宁市的17.6%,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是不相上下。但GDP只占到7.4%,财政收入更是少到可怜,不到2.8%。意味着横县的财政支出还要靠上级补贴和转移支付。当然,其中也存在部分财政收入计入南宁市而不是县级财政的原因。相比宾阳。2017年,宾阳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8.39亿元,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6.1亿元,增长13.05%;财政收入完成18.43亿元,同比增长5.6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65.65亿元,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7.14亿元,增长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5.82亿元,增长12.4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83.15亿元,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89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7元,增长10.5%。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在全市五县中排名之一。
总体来看,宾阳县经济社会发展比横县差不多但略为领先。
当然,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具体还是需由上级 *** 作出统筹决策并需国家同意,撤县改市是一个全面统筹和长期的过程,衷心希望南宁市各县经济社会越来越好,老百姓过得幸福才是硬道理。
驱蚊主要选用一些有气味的植物,有些是香的,有些是臭的,当然这些味道的香臭是人感觉的,对蚊子来说,也许都是“不受欢迎的”。我们来看有臭气的植物:比如有人说用西红柿的叶子,吃过西红柿的都知道,西红柿好吃可是它的绿色的柄和蒂的味道可是十分呛人,当然蚊子也不好受,我想放在户外还可以,放屋里可不好闻。有香气的植物:中国人传统喜欢种一些风水树,其实这些树多半有一定的药用功效,比如驱虫用的樟木器具,所以在门口种樟树也是不错的,当然有些人觉得味道也不好闻,但是如果远一些感觉上还是有些清香的。这样的树还有桉树,桉叶油是我们常吃的利咽糖的成分,所以呢,味道不不错。挂香囊是中国古人的习惯之一,许多香囊中的药材也被认为是有驱蚊虫的功效的,比如霍香,薄荷,紫苏,菖蒲,香茅,八角茴香,陈皮,柳丁皮,肉桂,丁香等。最经典的当然是古代蚊香啦,所以古人有“燃火绳”一说,用一些晒干的野蒿等编织成草绳来烧,我想,其实菊科有不少植物都有香气,所以呢,象用艾草燃烧驱蚊在民间就很常用了,艾草烧后其实还是蛮香的,另外还有一定的安神,暖人肠胃的作用呢,睡觉也一定很香甜。这样燃烧使用的还有印楝油点灯,烧桔皮、柑皮、柚皮等,还有燃松香也有一定作用,除些之外还有人烧喝过晒干的茶叶呢。西方的香薰疗法中也有许多精油或植物具有驱蚊作用,比如罗勒、薰衣草、尤加利油、芹菜子油、桂皮油、橘皮油,芸香、七里香、夜来香。有些树木被称作防蚊木或防蚊草,其实不一定有香气,比如楝树还有凤仙花也都是人们房前屋后常树的植物。说到楝树,它产生的苦楝素有很强的杀虫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植物都是有杀虫作用的,比如除虫菊,大戟,曼陀罗,半夏,打碗碗花,百部,车前,苍耳,半边莲等。另外据说桑椹和山楂花也有驱蚊作用,不知种桑树和山楂树是否有用。人们已经发现香茅醛等成分具有驱蚊作用,所以很多驱蚊制品如驱蚊油中都有它。香茅中大量含有它,所以已经产生了一种被称之为天然蚊香的转基因植物,在非洲天竺葵中转入产生香茅醛的基因,天竺葵有很强的向空气中蒸发气体的作用,所以呢,就成了天然的蚊香啦。
广西和桂林,为什么都简称“桂”?广西简称“桂”,说的是什么植物?广西人,居然有人也说粤语?“粤”曾经也是广西的代称吗?广西竟然曾经比广东还先进?跟自己的兄弟邻居广东相比,广西的曝光率要少很多。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桂林山水就是广西的代言人,其他地方都养在深闺。但是,这些年来,这块宝藏之地也逐渐被公众所关注。无论是人,还是物,都频频出现网红——人有“乡村超模”陆仙人、“窃格瓦拉”周某、段子手许华升;物有出圈的美食螺蛳粉、酸野、柠檬鸭。
柳州螺蛳粉漓江风光广西最早的意思是“广南西路”简称山东、山西,得名于“某座山以东”和“某座山以西”,这也让很多人以为广东、广西也是这个套路,还有部分人认为广东是“湖广以东”“湖广以西”,就连古人也曾犯这个错误。清代学者蒙起鹏在其编撰的《广西通志》中说:广东、广西,舆地诸书不言得名之义,或云粤东在湖广之东,粤西在湖广之西,故名广东、广西,无明之可证。窃谓广者,指广信言之也。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并没有把广东广西得名原因讲清楚,有的人说广东的意思是“湖广(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称呼)以东”,广西在“湖广以西”。蒙认为这种说法不靠谱,他接下来道出了“广”的真相——来自汉代设立的广信县。《续汉书·郡国志》记载:“苍梧郡广信。” 意思是,苍梧郡的首府为广信县。关于古广信的 *** ,一说在广西梧州,一说在广东封开,无论哪个,都大致位于今两广分界附近——以西为广西,以东为广东。但广东的意思并非“广信以东”,而是来自宋代设置的“广南东路”的简称。宋初,将原唐代岭南道改为广南路,后分为广南西路、广南东路,今广西、广东名称由此得名。“粤”最早不是专指广东,一开始也包括广西古代,中原人将东南沿海诸多族群泛称为“百越”,粤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随着中原文化在东南地区的传播,各地因地理环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区域文化,渐渐地,江浙一带称吴越、福建一带称闽越、广东一带称南越。到了唐宋,越一般专指浙江一带,浙江绍兴设立了越州,广东则为了与浙江区别,专门以粤代之。不过,粤一开始指的是岭南地区的广西、广东,甚至包括越南,随着越南脱离中国,粤代指两广——广西区域称粤西、广东区域称粤东。南越国水关遗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李彦弼在《八桂堂记》中说:“湘水之南,粵壤之西,是为桂林。”桂林是“广南西路”行政中心,“粵壤之西”简称粤西,后来代指广西。南宋时期杭州人吴儆有文《除粤西通判谢宰执启》,也用粤西代指广西。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便有《粤西游记》一文。来自广西的太平军被清朝称为“粤匪”广西和广东同属岭南,因湘桂走廊之便,广西所在的“粤西”在经济文化上一度领先。后来两广分治后,占据沿海优势的广东经济突飞猛进,话语权远比广西强势——广西经济总量不足广东的十分之一。原本两地共用的“粤”,被广东拿去做了代称。随着广东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坐拥广州和深圳两大一线城市的广东,光芒更加耀眼。广西简称“桂”和桂林的“桂”指的是肉桂秦始皇三十三年 ,即公元前214,南下的军队征服百越,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其中今广西主要被桂林、象郡所覆盖,桂林郡的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市西南。对于桂林郡名称来源,《旧唐书·地理志》这样解释: “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显然,这里的桂,说的是一种植物。关于植物桂的最早文献与地理环境记述,出自《山海经》中的“南山经”部分这样记述:招摇之山多桂。招摇之山,专家考证的最靠谱说法,指的是今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境内的猫儿山,红军长征的老山界,就位于这里。晋人稽含在《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唐代《唐木草》也有“牡桂乃尔雅所云木桂也,叶长尺许,大小枝皮俱名牡桂,出邕州。”宋代的《本草图经》说:“桂生桂阳。牡桂生南海山谷。箘桂生交趾,桂林山谷。”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一书中记载:“桂,南方奇木,上药也。桂林以地名,地实不产,而出于宾、宜州。”以上提到的合浦、邕州、交趾、桂林、桂阳、宾州、宜州等地名,多在今广西及附近地区。显然,这些跟广西密切相关的“桂”,在文献里明确提到的是牡桂、菌桂(肉桂的别称品种)是号称“百药之长”的肉桂。由于“桂花"的名气远远大过肉桂,很多人将广西简称以及桂林的桂,理解为源自桂花。实际上,这里的桂,是肉桂。当然,广西也的确盛产桂花树——它在植物学家那里,更多地被称为木樨。珠江在广西流经,但不叫珠江对于整个广西而言,珠江在古代不仅是母亲河,更是交通动脉——整个广西,正是以它为中心而建(珠江干流在广西境内的河段分别是红水河—浔江—黔江)。干流以北的水系:柳江孕育了柳州、漓江养育了桂林;以南的水系:邕江是南宁的母亲河;干流有重要的城市梧州,早期曾是整个岭南地区的治所。广西境内的珠江河段,在文化上也几乎将广西分成两部分:北岸是受中原影响悠久、深远的官话区,以南则是白话(粤语在广西的分支)及壮语、客家话等为主的方言区。广西比广东更早开化,更多地引入中原文明秦代沟通长江流域和岭南,修造的灵渠,是从广西打开缺口的,那里是漓江和湘水的分水岭,同时也有一条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这里也是沟通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灵渠所在,而广东北部没有这样的便利通道。这样的便利通道,使得广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湘桂走廊示意图卧室是人们休息的空间,放置的物品不应该太多,在有限的空间内保持干净更清爽,还原安静舒适。
如果说什么东西不适合放在卧室,首当其冲就是影响身体健康的物品,像网友说的刀具古玩煞气重,引起人心神不宁,属“凶”相,自认为时迷信了点,但是这类物品从美观使用性来讲,确实也不适合放在卧室。
辐射电器卧室是休息的地方,更好是保持安静,而且本身空间小,通风效果差,卧室尽量少放置电器,尤其是有短波辐射的电器非常不适合放在卧室,晚上睡觉很安静总会听见滋滋的声音,自认为是电流的声音(大神可指教)
部分植物卧室适合放置绿萝、仙人掌等清新小盆栽,但是大盆栽植物和浓香植物都不适合放在卧室,大盆栽夜间进行呼吸作用,会和人争氧气,导致有些人早起昏昏沉沉甚至是头晕。
浓香型植物自身气味会影响人的健康,比如百合散发的气体会使人兴奋、失眠,而夜来香的气味会使人头昏,类似的植物还有夹竹桃,松柏盆栽,洋绣球、郁金香等等
看到这儿的全是真爱粉~空间收纳大师是集生活和美学于一体的家居自媒体,集纳装修灵感和收纳技巧、DIY改造和妙招。关注空间收纳大师,解锁更多家居知识。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