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百科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是中国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西汉时崔业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后世遂称“清河东武城人”。 清河崔氏在汉末三国时崛起为关东望族,魏晋时期冠冕相袭,南北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并在北朝初年达到极盛,唐代时位列七姓十家。
中文名
清河崔氏
外文名
Qing He Cui shi
地位
北魏四姓、唐朝七姓
著名人物
崔琰、崔浩、崔融
祖居地
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南)
存在时期
东汉至北宋
族源
崔氏源出于齐国公族,是齐太公的后裔。齐丁公的嫡子季子将继承权让给了齐乙公,以崔为采邑,于此终老,有子穆伯,后世便以崔为氏。穆伯的十一世孙崔杼担任齐国的正卿,有子崔成、崔彊,后娶齐桓公的后裔东郭姜,生崔明。庆封攻杀崔成、崔彊,崔杼与东郭姜 *** ,崔明躲在坟墓中逃过一劫,之后出奔到鲁国,继任鲁国卿大夫。崔明有子崔良,崔良十五世孙为秦朝大夫、汉东莱侯崔意如,崔意如有二子,即崔业(字伯基)、崔仲牟,兄弟二人在西汉初年分别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与涿郡安平县,崔氏家族遂分为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两支,并为著姓。博陵崔氏在东汉时期就名人辈出,如与班固齐名的文学家崔骃,《四民月令》作者崔寔、《座右铭》作者崔瑗等等,相较之下清河崔氏发展较晚,直至汉末三国时期,始有崔琰、崔林等人扬名史册,在南北朝时达到极盛,地位延续至唐末,唐末五代以后走向衰落。
郡望
清河崔氏的郡望为清河郡,属冀州,东汉时也称清河国、甘陵国,北周时也称贝州,隋唐时为清河郡或为贝州。清河崔氏的祖居之地在清河郡下辖的东武城县(今河北故城县南部地区,西晋以后改称武城县),因此在史书和墓志中,对清河崔氏族人的籍贯多记载为“清河东武城人”,西晋以后也称清河武城人,北周隋唐时也称贝州武城人。
两汉时期的清河崔氏
根据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刘禹锡《崔倕神道碑》等文献记载,清河崔氏约在西汉初年就已经形成,始祖为崔意如长子崔业,但翻遍正史,一直到崔业的十二世孙、汉末三国时期的崔林和他的从兄崔琰才在《三国志》中出现本传,这也是清河崔氏家族被载入正史的首次记录,而崔林崔琰之后的清河崔氏家族成员的本传和墓志在追溯两汉先祖的记载中,绝大部分也都限定为汉末的崔林、崔琰二人,只有极少部分墓志提到了汉代的崔业,至于崔业至崔林崔琰中间的人物、仕宦则无记载。据此现象,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指出,其原因就当时来看有两种可能:一种原因可能是在崔林、崔琰之前的清河崔氏家族成员默默无闻,仕宦不显,无所作为,而不齿于将他们载入史册。另一种原因是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之前的资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亡佚了。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之前先祖的史载缺文的情况,直到北宋时期才发生了变化,在欧阳修、宋祁等人修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清晰地记载了崔业之后清河崔氏成员汉朝人名及其仕宦情况,其原因不得而知,或许是后人伪造,或许是当时又发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所未见到的珍贵资料也未可知,总之《新表》中关于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以前先祖的记载,成为现存的关于这方面的惟一资料。
发展
自崔业定居清河东武城后,家族繁衍生息,根据《新表》所提供的资料,至汉朝时清河崔氏已发展为四大重要支系:崔业六世孙崔泰子崔恪一支,崔业六世孙崔泰子崔景一支,崔业八世孙崔密子崔霸一支,崔业八世孙崔密子崔琰一支。此外,在以上四大支系以外,还存在一些尚未确定来源的零星旁支。此后活跃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历史舞台上显赫一时的清河崔氏成员,基本上都是这四支的后代子孙。
崔业八世孙崔密一支,崔密有二子:长子崔霸,次子崔琰。这一系大致从崔琰发迹,到北魏初年势力很兴盛。崔霸一支不太兴旺。崔琰,字季珪,是东汉冀州名士,曾任曹魏尚书、中尉,为清河崔氏的肇基之人,堪称汉末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先后在袁绍、曹 *** 两位雄主麾下任职,声誉颇高,如陈寿在《三国志》评论:“崔琰高格更优,鲍勋秉正无亏,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贵“既明且哲”,虞书尚“直而能温”,自非兼才,畴克备诸!”,又如鱼豢《魏略》载:“明帝时,崔林尝与司空陈群共论冀州人士,称琰为首。”,崔琰赢得了士林美名,他的后人也开始不断出仕中央,其中不乏如晋中书令崔谅这样身居高位之人,然而在北魏中期以前崔琰一支却并不是清河崔氏家族中发展更好的,远不如他的从弟崔林一支显赫,但在北魏孝文帝时代,崔琰的后人崔宗伯被孝文帝定为“四姓”之一,成为了北魏上层核心统治集团的一部分,此后一直十分显贵,唐朝七姓十家禁婚家中,清河崔氏独占两家,仅次于范阳卢氏,这两家即崔宗伯、崔元孙,都是崔琰的后人。崔琰在东汉末年奠定了清河崔氏成为天下高门的基础,此后清河崔氏不断发展世代簪缨,家族兴盛至唐末,族人在北宋时仍有记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 *** 、韩国崔氏的始祖西晋东夷校尉崔毖就是崔琰的曾孙。
崔琰的从弟崔林,为曹魏四朝辅政大臣,官至司空,封安阳乡侯,开三公封列侯之端,崔林的后裔一度发展极为兴盛。崔林子崔参,崔参的孙子崔悦、外孙卢谌、温峤等都有名于当世。西晋末年大乱,崔悦与卢谌最初被段末波留滞,后来仕于石虎。崔悦之子崔潜,任前燕黄门侍郎,崔潜子崔宏,曾在前秦、后燕任官,后来被北魏道武帝重用,赐爵白马侯,魏明元帝拜崔宏为天部大人,进爵为白马公。崔宏子崔浩袭爵白马公,被魏太武帝重用,担任司徒。崔悦一系在北朝有士宦记载者13人,入魏后代平均士宦品级为3.5品,可见其地位之高,其中崔悦子崔潜一支于崔宏、崔浩时期政治地位臻于极盛,崔浩甚至仗着自己家世隆盛,欺负同宗族人,《魏书·崔玄伯传》记载:“始浩与冀州刺史赜、荥阳太守模等年皆相次,浩为长,次模,次赜。三人别祖,而模、赜为亲。浩恃其家世魏晋公卿,常侮模、赜。“,崔浩看不起崔模与崔赜充分证明当时在清河崔氏内部支系之间,崔浩支的确与众不同,地位突出。为此,陈寅恪先生曾下结论:“清河崔氏为北朝之一盛门,而崔浩一支又为清河崔氏门中最显之房”[1]。然而北魏太武帝晚年,国史之狱爆发,崔浩被夷族。崔浩堂弟崔蔚逃到江左,仕于刘宋,直到魏孝文帝年间才返回北方。崔蔚子崔稚,崔稚长子崔彦珍之女嫁给独孤信,生独孤伽罗,隋朝建立后崔氏被封为纪国夫人,长安城延福坊有纪国寺、青龙坊有普耀寺,就是文献皇后为母亲崔夫人与外祖父崔彦珍所立。
唐代崔氏(清河、博陵崔氏)共有27人做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博陵崔氏第二房出身的黄门侍郎崔民干列为天下之一门第,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之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皇室李氏之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博陵崔民干降为第三,即便如此,清河、博陵二崔仍被百姓视为天下之一流高门,甚至比李唐皇室还要尊贵,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世人心目中,李唐皇族与古老的山东郡姓相比,其家族世系不够明晰真伪难辨,其次促使李唐发家的关陇集团也不过是西魏北周才有的产物,底蕴资历尚浅,家学礼法等方面和山东郡姓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加上唐代中国人有“以汉代唐”的思古倾向,对汉朝怀抱着崇拜及浪漫想像,觉得汉是比唐更伟大的朝代,以及魏晋以来数百年的“门第观念”深入人心,这些因素都让山东士族在人们心目中显的尊贵不凡,特别是唐代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四姓,更是为天下诸族所仰慕。
有唐一朝,清河崔氏“清河小房”还被视为士族阀阅之最
房支
清河大房,北魏抚军将军、殿中尚书、文贞侯崔休的后代,号为清河大房
清河小房,北魏太子舍人崔夤的后代,号为清河小房
清河青州房,刘宋泰山太守崔辑迁居青州,后代号为清河青州房
许州鄢陵房,崔蔚幼子崔彧居于鄢陵县,别出一房号为许州鄢陵房
郑州崔氏,北魏郢州刺史崔蔚定居于荥阳郡,后代号为郑州崔氏
南祖崔氏,包括三个支系:
乌水房,崔旷随慕容德南渡黄河,定居于齐郡的乌水,后代号为乌水房
北魏冀州刺史崔群定居于蓝田县,后代号为南祖崔氏
北魏秘书监、御史中丞崔逞第五子崔祎四世孙崔溉,后代号为南祖崔氏
定著房
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许州鄢陵房、郑州崔氏、南祖崔氏,合称清河崔氏定著六房
禁婚家
唐朝显庆四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北魏清河崔宗伯的二子、崔元孙的二子被列入禁婚家,其中包括了清河大房、清河小房的全部以及清河青州房的一部分。
著名族人
唐与五代宰相
崔龟从,出自清河大房,唐宣宗宰相
崔彦昭,出自清河小房,唐僖宗宰相
崔群,出自清河小房,唐宪宗宰相
崔郸,出自清河小房,唐宣宗宰相
崔圆,出自清河青州房,唐肃宗宰相
崔元综,出自郑州崔氏,武则天宰相
崔知温,出自许州鄢陵房,唐高宗宰相
崔昭纬,出自南祖崔氏乌水房,唐昭宗宰相
崔慎由,出自南祖崔氏乌水房,唐宣宗宰相
崔胤,出自南祖崔氏乌水房,唐昭宗宰相
崔詧,出自南祖崔氏崔群支系,武则天宰相
崔神基,出自南祖崔氏崔溉支系,武则天宰相
崔协,出自清河小房,后唐明宗李嗣源宰相
其他
姓名 事迹
崔林 曹魏司空、安阳孝侯,历仕四朝,为政忠直不阿,开三公封列侯之端
崔随 西晋尚书仆射,奉晋惠帝玺绶以禅位于赵王司马伦,改元建始
崔灵恩 南梁经学家,著《三礼义宗》、《左氏条例》、《公羊谷梁文句义》等作
崔鸿 北魏史学家,《十六国春秋》作者,与李鸿道均以才学闻名,时称“二鸿”
崔宏 北魏尚书令、天部大人,制定北魏朝仪、官制、国号、律令,为“八公”之一
更多
衰败
隋朝开创科举制以来,科举取士的制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随之失去了政治特权的庇护,但以崔卢为代表的山东五姓七族高门,凭借优良的家学家风以及先祖余烈,仍具有其他士庶难以企及的崇高社会地位,同时在适应科举制之后,族人入仕数量大幅度上升,而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的“清河小房”就是唐代科举家族的典型代表,唐代有这么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即三十岁能考上明经就算迟了,五十岁考上进士却很年轻,反映出唐代进士非常难考,据不完全统计,唐代期间清河、博陵二崔不 *** 支科举家族及第总人数约有156人,包括进士科108人,明经科19人,其他科目29人,唐代科举每年录取几十人,但是参加科举的考生却有很多,崔氏家族平均录取率为每两年一人,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是很罕见的,在崔氏家族众多房支中“清河小房”拔得科举头筹,共有34人登科,其中29人进士及第(进士科比例高达85%),清河小房无论是进士比例还是及第总数都从侧面反映出了这一支的崔氏成员是非常优秀的,相比较容易考的明经,他们更愿意考进士,清河崔氏持累世家学同时秉承优良家风,即便唐代有科举制给寒门子弟开辟逆袭道路,士族的社会地位也是难以撼动的。
科举制虽然对士族并未造成毁灭性打击,但也在缓慢的推动社会变革,九品中正制的废除意味着乡举里选的消失,士族的地方优势随之遭到严重削弱,且早在北朝以及隋末的战争中,就有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到了唐代,士族为了保全家族地位,大规模脱离祖居乡里进入两京地区趋于官僚化,则进一步的削弱了他们在地方上的经济、政治话语权,同时打击了宗族向心力,天宝年间爆发的安史之乱,横扫中原地区,严重 *** 了唐朝人口与经济中心的河北道――“以河北贡篚征税,半乎九州”、“今河北殷实,百姓富饶,衣冠礼乐,天下莫敌”,以及《通典·食货二‧屯田》:“天宝八年,天下屯收百九十一万三千九百六十石,河北四十万三千二百八十石”,由于华北平原经济军事重心的丢失,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由盛转衰,以至于唐朝中后期赋税只能仰仗于东南地区,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乱同时波及了很多士族的祖居之地,清河崔氏也不例外,由于田产基业被毁坏加上后期河北三镇割据,导致大量士族南迁至两京及其他地区,甚至有的支系在唐朝中后期彻底断绝了与祖居乡里的联系,不得不转而依附于皇权,成为王朝的附庸。到了唐朝后期,在黄巢大 *** 的打击下,整个魏晋以来形成的社会体系、阶级结构支离破碎,特别是居于两京地区的士族被大量 *** , *** 被几乎消灭,如韦庄在《秦妇吟》中写道:“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从唐朝中后期开始至五代末年持续百年的***中只有少部分族人存活下来,在北宋国史中尚有记载,但与南北朝隋唐时期入传的族人数量相比,无异 *** 捞针了。
在长期的战争打击中,除了 *** 的消灭,验明士族高门身份的家族谱牒也大都散佚了,如《新安程氏诸谱会通》载:“自唐末之乱,士族亡其家谱,今虽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郑樵《通志》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加上宋代改良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范围更加广泛,知识成本进一步降低,士族对知识的垄断能力也被大幅度削弱,从唐至宋,“经济、政治、婚媾、社会观念”等各方面几乎全部发生了大的变革,凡此种种,清河崔氏才逐渐走向衰落,两宋文学家王明清在《挥麈录·前录》中写道:“唐朝崔、卢、李、郑及城南韦、杜二家,蝉联珪组,世为显著,至本朝绝无闻人。”,书中同时记录了当时最显赫的36个望族,已没有一个望族的世系可以确切追溯到唐朝及以前,至此,从东汉末年开启的千年贵族时代终于画上了句号。
清河崔氏世系表
先秦时期
齐太公
齐丁公
崔季子
崔穆伯
崔沃
崔野
…………
崔夭(野八世孙)
崔杼
崔明
崔良
…………
崔意如(良十五世孙)
崔业(清河崔氏) 崔仲牟(博陵崔氏)
参考文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辩证书》、《通志·氏族略》
居清河东武城后四大支系
崔业六世孙崔泰子崔恪一支
一世 崔业
二世 崔昱,太常
三世 崔绍,襄国太守
四世 崔雅,光禄勋
五世 崔忠,扬州刺史
六世 崔泰,散骑常侍
更多
崔业六世孙崔泰子崔景一支
一世 崔泰(以上世系同上表),散骑常侍
二世 崔景,淮阳太守
三世 崔挺
四世 崔权,破虏将军
五世 崔济(南祖),谏议大夫
六世 崔湫
更多
崔业八世孙崔密子崔霸一支
一世 崔业
………………
八世 崔密(业八世孙)
九世 崔霸
………………
十二世 崔遵(霸曾孙),后燕太常卿 崔整
更多
崔业八世孙崔密子崔琰一支
一世 崔业
………………
八世 崔密(业八世孙)
九世 崔琰,魏尚书、中尉
十世 △ △ 崔钦
十一世 崔谅,晋中书令 △ 崔京
十二世 崔遇,后赵特进 崔毖,晋东夷校尉 △
十三世 崔瑜,黄门郎 △
十四世 崔逞,北魏御史中丞 崔遹 崔琼,后燕车骑属
十五世 崔諲,宋振威将军 崔祎 崔义崔严崔赜 △ 崔辑(清河青州房),宋泰山太守
十六世 崔灵和,宋员外散骑常侍 △ 崔勋之 崔赜有五子 △ 崔修之、崔攸之、崔目连、崔道固
十七世 崔宗伯,北魏清河太守 △ 崔彧崔相如 崔法度 崔延寿
十八世 崔休(清河大房) 崔夤(清河小房) 崔溉(南祖崔氏) 崔彧有二子:崔景哲崔景凤 崔隆宗
相关搜索
清河崔氏为什么被 ***
清河崔氏嫡女
琅琊王氏
弘农杨氏
博陵崔氏
崔氏的来历和起源
范阳卢氏
清河崔氏太子妃
古代在封建社会制度下,无论是生老病死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尤其是汉朝独尊儒术,因为西周的社会制度《周礼》的 *** ,导致了礼乐崩坏的时期,后来孔圣人按照传承重新定义《周礼》,孔子恢复的《周礼》对汉朝自然是影响非常的大,
汉代初期,依据死者在生期间和皇帝的嫡庶亲疏关系、官位高低、功勋大小给与不同的待遇,刘邦特别允许皇亲贵胄可以陪葬帝陵,赐葬地和葬具等,并允许其子孙沿袭附葬,算是作为对有功之臣的恩赐。刘邦作为开国皇帝,其手下的功勋之臣自然不在少数,加上皇亲贵戚、后宫妃嫔陪葬长陵,东西延绵达15里,汉朝帝陵的陪葬模式基本定下了。
再以汉景帝的阳陵为例,阳陵总面积3.5平方公里,早期墓葬34座,中晚期墓葬达5000余座,这是因为汉景帝也在阳陵司马道两侧设了陪葬区,朝廷的上层人物基本都能葬入阳陵墓,《汉书》“五官之下,葬司马门外”。阳陵早期30余座陪葬墓园墓主级别高,是真正意义上的阳陵陪葬墓园。
陪葬墓冢的形状、大小、排列都是有尊卑顺序的,而乐靠近帝陵的墓主人地位越高,和皇室的关系越密切。而且赐葬地不仅仅是给死者的服务,同样也是提升死者后人地位的一种方式。
《汉书》有记载获得葬地赏赐的有:金日磾、霍光、霍去病、李蔡、夏侯胜、李夫人、平阳公主等,实际上汉成帝时,曾发布诏书"赐丞相、御史、将军、列侯、公主、中二千石冢地、第宅。"所以汉朝获得葬地赏赐的并不在少数。
轶事据《汉书》记载,李蔡曾经获得汉景帝赐给他的20亩阳陵墓地,李蔡是个狠人,武帝元朔三年,在阳陵偷了三顷卖给别人,卖了四十多万,又偷了阳陵神道边缘的1亩地建他自己的墓葬,结果被人家举报了,本来是要入监狱的,但李蔡羞愧 *** (是不是 *** 就不知道了),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皇帝赏赐的墓地有多珍贵。之所以那么珍贵我们前文提到的体现地位拉近和皇室的关系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风水,古人都信风水,皇帝的墓葬风水自然是请了更好的风水术士看过的,越靠近皇陵的地方风水就越好,李蔡偷墓地反应了陪葬墓园的等级森严,墓地赏赐也是古代封建制度真实的写照。
中 国 玄 学
史称“易、老、庄”为三玄。
三玄,乃有三道玄同之意,因不被理解,更不知应用,故多流于空谈。
实对三玄缺少贯通和梳理,不知其异同和浑融之道。
“易”无言以观象——易的八卦符号,不是言,只寓象数之理。
《老子》强言以明道——“道”本无有,是老子强为之名,作为他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最基本的概念。
《庄子》易言以齐物——易言,以流变不居的思想,表示天地万物是自由平等的。
《易》重测卜,原始于卜筮,是预测学。来占卜吉凶,指导人的行为的。
《老子》重道理,道理是大道之理,即自然规律。
《庄子》重思辨,即对自然规律和天人之际的思考。
《易》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是易之主旨。
《老子》论有无,有无相生谓之道,是老之根本。
《庄子》辩是非,是非齐物谓之道,是庄之机枢。
《易》观朕兆,从事物反映的表象中,测度吉凶盛衰。
《老子》识几微,见微知著,知往察来,是老子的明察和前知。
《庄子》悟未始,知有无之变化,相是亦相非,而终归于无。
《易》得表象,得于事物外表的现象,是象徵式的。
《老子》得本质,以有无为基质。有无相生,是造物成形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庄子》得精神,老子知有无,皆物之变。庄子得其精神,才有自由生命的产生。
《易》不定,变化不测,使人难以把握。
《老子》肯定,肯定万物的规律,有必然的趋向。
《庄子》否定,万物之发展时时在自我否定之中,而终被否定。
《易》应然,是应该之理,但无法确定。
《老子》必然,必然不可易的,是自然之规律。
《庄子》超然,万物自是,无应然必然之说。以玄虚应万物,因虚己而超然物外。
《易》示道,显示了道理的存在。
《老子》明道,证明了大道的存在。
《庄子》同道,万物自身就在道中。
《易》生鬼神,阴阳不测,吉凶难卜,使人疑神疑鬼。
《老子》无鬼神,大道为帝象之先,道法自然。关死了宗教的大门,没给鬼神留一寸土地。
《庄子》泛鬼神,指万物生灭之现象,幽隐为鬼,生命为神,讲的是造物之理,和迷信无干。
《易》无迹,只是卦象符号,不是概念,不着语言的痕迹,故无单一的指向,沦为一偏。
《老子》有迹,道德五千言,解说纷纭,各自为政,有利亦有弊。
《庄子》扫迹,庄子以无言为言,言亦如不言,以合道为是,故无迹。
《易》无言,而能包容一切,弥纶万物,恒同于大道本体。
《老子》有言,因知“言”即不是,“非言”亦言,终非不言。
《庄子》言如不言,唯道为是。道无言,亦无不可言,万物自是,皆自以为言。
《易》以阴阳为道,开生命之门。
《老子》以有无为道,觅生命之迹。
《庄子》以齐物为道,得生命之灵。
仓颉循《易》理以造字。
文王演《易》以系辞,卜***之机。
孔子传《易》以为说,开儒门之教。
老子自然主义,倡无为。
庄子自由主义,任自性。
孔子实用主义,崇王道。
老子尊道,法自然,故无为而质朴。
庄子贵己,任自然,故率意而天真。
孔子崇王,法权术,故多谋而致伪。
老子无为,以民心为心,以 *** 为真理。
庄子自为,追求个性解放,以人性为真理。
孔子有为,以王权代天道,奉圣旨为真理。
道家的思想体系,重自然道理和人性之解放。
儒家的思想体系,重皇权天授和圣人之教。
凡法自然,贵天真,倡民性之真朴,遵自然之规律,以 *** 为真理的,皆具道家精神。
凡宗经,读经,释经,以圣言治世的,皆孔门之徒。
三玄归旨,以庄子的玄学思维达至高之境。
天道人道合一,有人道才有人德。
任人人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是君德。
人德君德相统一,方有崇高的国格,发放人性大德之光辉。
贬抑人格,尊王崇圣的孔门之徒,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而老庄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将如日月行天,普照天下。
三玄者,人间普适的大道之理,玄玄变化之无极,使人类的生命质量通向更高境界……
中国传统玄学的起源
1、《金篆玉函》玄学的出处
在民间流传着一些神秘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黄帝时期蚩尤作乱,黄帝得天神相助,授天书以破蚩尤妖术,擒杀蚩尤统一天下,这里所说的天神就是九天玄女--女娲娘娘。黄帝平息战乱以后,命仓诘造字,将九天玄女所授天书内的各种秘术记载下来,这就是研究玄学者视若瑰宝的《金篆玉函》的来历。
2、秘籍的传承
黄帝之后到了周朝姜太公在昆仑山得到了《金篆玉函》,他利用秘籍上的方术助周伐纣,使结束了殷纣的统治。
战国时《金篆玉函》辗转了鬼谷子——王禅老祖手中。后他将秘术分别传给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他的徒弟都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将相之才,其中孙膑的《孙子兵法》流传至今,举世公认。
到了汉朝初期,张良于黄石公处得秘籍,巩固大汉基业四百年。《金篆玉函》就这样以神奇的方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期间虽然也有得到《金篆玉函》者,但大都不全。如诸葛亮得到是道术,郭璞、杨筠松得到的是堪舆术(阴阳风水)。在宋朝深得《金篆玉函》精髓的是一代鸿儒,著作等身的旷世学士朱熹。迨及明朝,刘基(字伯温)悟得《金篆玉函》,助朱元璋创立大明江山,后全身而退。《金篆玉函》经过四千年的流传,期间内容有散失增删,或有分歧解释而发展成了很多流派。大致分为:山、医、命、卜、相,统称为玄学五术
3、玄学五术——山
山所包含的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山"也是最深奥、最神秘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为"迷信"的一种。"山"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的修习。《玄典》——一切可以修身养性的好书都可以用来修习,如《老子》、《庄子》、《列子》、《孙子》、《太公阴符经》、《黄帝内经》《道臧》甚至《西游记》……等一切书籍都被拿来充实思想、参悟宇宙道理。《养生》——追求健康长寿的吐纳法——气功.例如道家的炼丹法,称之为天丹、人丹、地丹。《修密》——符咒法、压镇法、祈星法、武术等,利用运动以及精神、意念的统一来提高身心境界的 *** 。也有秘术门派将"山"分为仙、道、幻、灵、兵五种 *** 。而其范围不离上述三部分。
山是秘术中最不容易达到的境界,严格地说,它是凡人修仙道的工夫,是求超脱的形而上之追求,只有"命、卜、相、医"流在江湖凡尘济世了
4、玄学五术——医
玄学"医"包括三部分。
方剂——使用药物,根据表里、虚实、寒热,再根据古老的阴阳八卦原理来治疗各种疾病一种 *** 。
针灸——以《黄帝内经》、《难经》辩奇经八脉、穴道,用铜 *** 穴道治疗疾病的 *** 。
灵疗——以催眠术、暗示法及集中精神意念,利用《祝由十三科》做药引来治疗疾病的 *** 。
5、玄学五术——命
命理,就是以人的出生时空,来推测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与六亲吉凶信息。命理的历史可谓悠久,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随着历史的演变,命理术发展至今以日趋完善,在历朝历代都有深谐此术的谋士辅佐王侯将相,象周朝的周文王、姜尚、战国时期的孙膑、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明朝的刘伯温等.还有一些隐士,如陈老祖、野鹤老人、邵康节等等。
占星术——占星术包含《七政四余》、《紫薇斗数》、《五星术》。
干支术——上古时期因人类生产力不发达,认识水平底下不能解释神秘的自然现象和自己的穷通寿夭,于是就有了上天干下地支配世上和人间一切的思想。用"易经"的话来说,叫做"干道变化,各正性命"。后经儒家祖师爷孔子,这位极度信命的老夫子及弟子的大力推崇而兴起。 (后经孔子,这位极度信奉命里的思想家及其弟子的大力推崇而兴起)
我国命理术的起源大致始于两汉,主要见载在" *** 通义"和王充的"论衡"著作里。至唐代得到了飞速发展,基本确定了以一个人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来推定一生的贵贱寿夭,吉凶祸福。后经五代宋初人徐子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以出生年.月.日.时.四柱批八字,命理进入成熟和完善阶段。
所谓"四柱"即出生年份天干地支为一柱,月份的天干地支为第二柱,日期的天干地支为第三柱,时辰的天干地支为第四柱。每柱天干一字地支一字共八字。然后按照八字所含阴阳五行进行演算,就可推知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大致情况了。元、明、清以后批八字虽不断完善与发展,但基本的仍沿用宋初的基本理论未变。
以人出生时间,年月日时以天干地支排列成命盘,四柱中命部分的典籍最多,主要的古籍有:《果老星宗》、《星平会海》、《渊海子平》、《鬼谷遗文》、《孙膑遗书》、《三命通会》、《穷通宝鉴》(又名栏江纲)、《滴天髓》、《神峰通考》、《铁板神数》、《河洛理数》、《子平真全》、《子平粹言》等等。现代人的命学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后辈贤人倍出。
6、玄学五术——卜
说卜首先要说易经,易经-:自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总结规律,远取诸物、近取近身,模仿万物状况,画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东方"魔符"--太极八卦(又称先天八卦)。后经夏商周各代先贤根据河洛体用的关系,及各自对先天易经的感悟,分别变化出《连山》、《归藏》、《周易》而称之为三易。易经为之三变,其中连山以周天28宿,参方圆之理,圆三、周四边七径七之数为用而创,《归藏》则用五用十,中央四方为五自乘为25,合于河洛天数,四方四隅加上下为十,十自乘为百,合大衍之数而成。《周易》是商朝末年,周文王被囚羌里研习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变先天之体为后天之用,将"对待之易"推衍为"流行之用",创立了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体现河图为对待,以生为主。后天八卦体现洛书为流行之用,以克为主。周易中包含了天地生克的体用关系。至此,整个宇宙的每一个布局都对应了这个"与天地平行"的圭表--"八卦纳甲图",易经逐步完善了。
所有数术玄学以卜术最为渊源流长,历史朝代中的军事家大多精通此术,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宋朝的邵康节、明朝的刘伯温、清朝的曾国藩……诸术以卜派最为渊源流长,从古老的周易演化而来,如《梅花易数》,《纳甲断易》,《六壬神课》、《太乙神数》、《奇门遁甲》等数术学。有的门派在卜的这一部分还包括预言、克应占梦、测字解字、签贴、姓名学等方术。
文王八卦经历代先贤的传承与发展,至宋朝以多数被民众掌握并应用,最有代表性的首推邵康节,其应用周易卜筮在当时几近于神,并推易演数创下不朽巨著《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以其简单快捷的预测 *** ,和简单而又"深奥"的理论基础,深受易学爱好者青睐并广泛应用。古时邵康节观梅花而占人事,后人称这种 *** 为梅花易数,其实邵康节当时已经在周易八卦预测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达到了周易占卜的更高境界"以道观象,以象言事"。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易数还很肤浅,还不能脱离"象"和"数",所以破解邵康节当时观梅而知事的思维就错了,邵康节是观象而直接说事,我们理解为观象而起数,用数起卦,再用卦来看事就错了。邵康节观梅言事其实用的是"以道观象",以道观象是预测的更高境界,比较典型的卦例有观梅占,观花占,寺匾占等等,其实邵康节当时根本没有起卦,直接用当时发生的事来说未来将要发生的事。后来根据象在具体看事件的结果。(以道观象另有专论,请关注弘易堂命魂内刊)这是易数的更高境界,世人常言:"会易而不占",这个"不占"不是不预测,而是不用那样麻烦的预测形式,而是直接以象而言事。
7、玄学五术——相
相的部分包括两种--人相,地相。
人相——人相包括手相、面相、体相、摸骨、痣相等,中国手面相学,亦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远在周朝(约在三仟多年前)中原各国即已普遍盛行着各类相学。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孟子、荀子三人与相学关系最为密切,关于孔子与相学的记载,我们从《史记孔子世家》、《翰子外传》中可见一斑。其中记载"存乎人者,眸子不能掩其恶,脑中正,则眸子蚝焉。吸其言,观其眸子……"从中我们可以从外貌、言行中看出其人的思想与行为。其中荀子曾写下有《非相篇》等著作。
到了两汉时期,相学已经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并且出现了以面相而名闻朝野的相学家。《汉书》中的周勃世家,《楚汉春秋》等书中保存了很多的相关记载其中以许负、吕公望等相学家最为著名。在汉代中以许负最为著名,许负本为一妇人,以善于面相而被汉高祖封为雌亭候,根据《怀庆府志》记载,许负着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
现在我们还常看到很多相书中提到的《许负相耳法》等的书,但应该大总分是别用其名而写的相书。如明代周履靖的《许负相法十六篇》就传为她的著作。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就有《骨相篇》王符的《潜夫论》中就有《列相篇》对相学进行专的论述。又如《汉书》中就有《相人》24篇等,我们从中就能看到当时汉代就已经基本形成了相学的理论基础。
到了魏晋时期,相学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在《三国志》中我们就能常常看到许多相学人物事迹,如管珞、朱建平、柳无景等。
到了隋唐,相学的发展已经到了高峰期。隋唐以后相学进入成熟时期,其中隋代中的记载有《隋书》中的韦鼎、来和等,其中《隋书--经籍志》就有《相书》46篇,《相经要录》二篇等。唐代相学极其发展迅速。史料见于《唐书》中的袁天纲。唐代相学家有袁天纲,龙复本、夏荣、丁重、刘思礼、袁客师等。其中著名的大诗人杜牧,翰愈、白居易也好相学。到了唐代的相书就有三十种之多。
到了宋代相学已经相当发达。史记记载的《宋史》中的陈抟就见于名上志记。相学家主要有陈抟、 *** 道者、僧妙应、妙方等,宋代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等也好相学。宋代的相书很多,并且有很多流传至今的著名相书如《月波洞中记》、《玉管神照局》、《 *** 相法》等。
到了明代,元朝、清朝相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元代记载的相书和相学名家相对较少,《人伧大统赋》就成书于此时。明代的相学名家就很多,并且出现大量的相书。相学家主要有刘伯温、僧如兰、张田、袁珙、袁忠彻父子。其中以袁家父子最为著名。相学上脍炙人口的《永乐百问》就是来自于明成祖与袁家父子的对问。袁珙就有《柳庄相法》收入《永乐大典》,袁忠彻还有《人相大成》。后代流传传很广的《柳庄相法》便与袁家父子有关。中国传统相学发展到明代的集大成之作的《神相全篇》就托名陈抟秘传,袁忠彻订正,相关的相学著作还有《古今识鉴》、《相法全书》、《贵践定格五行相书》。其中《 *** 相法》与《柳庄相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 神相》初出于宋,成书于明,定形于清。
在明代相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清代相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清代相法著作主要有范文园的《水镜集》,云谷山人的《铁关刀》、栖霞山人的《金较剪》、白峰禅师的《灵山秘叶》、石亭的《燕山神相》、高味清的《大清相法》,据说为右髻道人的《太亿照神经》、陈淡野的《相理衡真》、云谷山人的《相图秘旨》等。其中以《铁关刀》、《金较剪》最为简明扼要,《水镜集》、《相理衡真》特点最为清全,是继《神相全偏》之后的集大成者。
至民国时候出现了比较通俗易懂的相书,其中以《平园相法》和《公笃相法》、最为著名。其它的相书有《中西相人探源》、《相法集成》、《手相学》、《成相秘籍》、《女相术》,《秘本相人法》等。
手相学既然称得上是一种学术,也跟其它学术一样,具有其独有的学理性、分析性和 *** 性。研究手相学的目的,是要观察一个人的性格、品德、魄力,明白自己的能力倾向,探知先天的健康状况及预测自己未来的命运,或者个人在某一个时间或一生中的成败,加以趋避。
地相——地相,俗称风水,也叫堪舆,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书-召诏序》云:"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厝也"这是相阴宅。这就是用占卜的方式择定地点。
先秦的贤君盘庚、公刘、古公?父、周公在相地实践中都作过贡献。风水师很推崇秦惠王的异母兄弟愕里子,传说他曾经预测自己的墓地两侧将会有天王宫殿,并已应验了。先秦相宅没有什么禁忌,还发展成一种术数,也没有那么多迷信色彩。汉代是一个充斥禁忌的时代,有时日、方位、太岁、东西益宅、刑徒上坟等各种禁忌,墓上装饰有避邪用的百八、石兽、镇墓文。湖北省江陵凤凰山墓出土的镇墓文有"江陵丞敢告地下丞,死人归阴,生人归阳"之语。还出现了《移徙法》,《图宅术机》,《堪舆金匾》、《论宫地形》等有关风水的书籍。有个叫青乌子的撰有《葬经》,后世风水师奉他为宗祖。
魏晋产生了管辂、郭璞这样的宗师。管辂是三国时平原术上,占墓有验而闻名天下。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托名于管辂而作。郭璞的事迹更加神奇,在《葬书》注评中有详细介绍。南朝宋明帝是个最讲忌讳的皇帝.宫内摊床、修墙必先祭神祈祷。他听说萧道成的祖墓有五色云气,就暗中派人在坟四角钉上铁钉,可是萧道成最后还是当了皇帝。
南齐时,衡阳地方有一怪俗,山民生病,就说是先人为祸,必须挖祖坟、洗尸骨,洗骨除崇。隋朝宰相杨恭仁移祖坟时,请了五六批风水师前往相地。其中有个叫舒绰的猜中了地下之物,受到重赏。当时相地最有名的是萧吉,他曾给皇后择吉地,当文帝不听他的建议时,他预测到隋朝运数不长。他撰者《相地要录》等书。
唐朝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延翰、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师,其中以杨筠松最负盛名。他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当时,风水在西北也盛行。敦煌一带有许多风水师,当地流传一本《诸杂推五胜阴阳宅图经》书中提倡房屋向阳、居高、邻水的原则。
宋徽宗相信风水,曾听信术上之言,垫高西北地势,以便得到多子之兆。宋时老百姓普遍讲究风水。《朱子家礼》说百姓家里死了人,三月而葬,先把地形选好,再择日开茔。宋代的风水大师特别多,赖文俊、陈抟、吴景鸾、傅伯通、徐仁旺、邹宽、张鬼灵、蔡元定、厉伯韶等都很有名。传闻明代刘基最精于风水。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时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本世纪以来风水学在旧中国是大有市场。解放后理论上受到沉重打击,实践中却还不断在运用。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以及它的适用性,使风水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说当代是风水整合更新时期,应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结合现代自然科学,实事来是地作出科学评价和阐释,从而更好地让其为人类造福。
地相就是古时的《堪舆术》,阳宅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一般称为风水术。现在的堪舆学已分成三元、三合、玄空、九星、范宗、水法等派别,每派之下,复分数小派。主理气,偏峦头,或重奇门,或重道功,其门户之见是根深柢固的,各门各派都标榜着所谓“独门”的“秘诀”;而事实上,无论是何门何派皆各有特点,其理皆一,只要深入的研究就不难明白,所以真正懂堪舆学的人,是将各派的特点,应当等量齐观,融合各派的特长,而发为堪舆的妙用。
以上为玄学的基本构成,相传来自天书,笔者以为以上诸法都是源自周易,周易涵盖时空、宇宙的万事万物,是阐释宇宙的经书,把易经称为《万法归宗》之宗,我想一点也不为过!
时空统一乃真理 凝思论坛话玄学
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所说具体的就是空间,事物处于何地;历史就是时间。时空统一就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那就是真理。
在预测学上,要求的就是时空统一,无论是何种预测 *** 都必须遵循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为某种事物建立起一部人神共识的信息符号 *** ,并从中解读出预知未知事物的信息。这种信息符号 *** 分属于不同的预测模型,它依据模型的运动规则从中解读。然而这种解读 *** 只是一种学问,并非科学,缺乏科学研究所必须的论证过程,归属玄学范畴。易经预测是玄学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解释性思维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为人们解释各种宇宙自然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进步意义,推动思想文化向前发展。但是,玄学由于缺乏论证思维的制约,会滑向无限制的解释,从而偏离事实真相,使人们的思想认识走入误区。
其实,很多人对于古代陵墓会有种误解,以为那个“馒头包”下的就是陵墓了。其实古代的高等级的陵墓是包含地下部分和地上建筑的。因此,要说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自然也要从这两个角度来说。另外,当我们谈及一个墓葬的规格时,不单单是说这个墓葬有多大,还包含了墓葬的形制,墓葬内的文物规格,比如,一般来说,谈论汉代墓葬的规格都会谈及是否使用“黄肠题凑”,是否使用“金缕玉衣”等等,古代墓葬的“规格”也有明确身份、等级的作用,因此,在谈论秦始皇陵墓的规格时也要考虑,墓内的文物具备怎样的规格。
比如,秦始皇是之一位皇帝,因此也称“始皇帝”,不单政治上有许多首创,他的陵墓形制也开创了许多先例,所以,他的墓葬规格可能与汉代的墓葬更接近,因为汉朝在许多方面都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所以,秦始皇或许也使用了“黄肠题凑”及“金缕玉衣”这类古代帝王才可以使用的葬具。并且根据凤翔秦公1号大墓的规格,秦人在很早就已经开始使用“黄肠题凑”。秦公1号大墓椁室全用三层巨型松木套接,主椁室面积九十多平方米,椁体犹如一座巨型的木屋。《汉书·贾山传》中说秦始皇“被以珠玉,饰以翡翠”。可见,秦始皇也使用了大量的玉器敛葬,但是否就如汉代的“金缕玉衣”一般就很难说了。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秦始皇陵在骊山。传说秦人的先人是骊山之女,秦始皇的选址可能与此有关。此外,骊山也是块风水宝地。古人讲究风水,墓葬的选址一般都会依山傍水。目前已经在秦始皇陵的陵区已经发现了三种带有地域性概念的铭文,即“丽山”、“丽山园”、“丽邑”。从这几个铭文中,我们也能大概看出秦始皇陵的陵制。
丽山:不是指山脉,而是当时对于秦始皇陵的一种叫法。
丽山园:指秦始皇陵寝和礼制建筑集中的陵区,包括垣墙内外与拱卫陵墓设施有关的地方。
丽邑:“丽邑”则是专管陵区的陵邑,其范围比“丽山”及“丽山园”大,行政权力也比“丽山园”大。(丽邑依托于秦始皇陵而存在,就这个概念来说,那秦始皇陵的范围可就更大了)
所以,如果讨论秦始皇陵有多大,其实也就是“丽山园”有多大?这些年依据现 *** 古,已经基本明确了秦始皇陵的布局。
地下部分:随葬部分可以分为“正藏”与“外藏”。正藏就是梓宫的主椁以内。外藏就是正藏以外的陪葬区域。根据其功用,从秦始皇的正藏到外藏,基本上可以分为4个从葬区。即地宫内的外椁室是第1个层次,陵城内近墓的“御府坑”是第2个层次,内外城(内外城这个概念后面会具体讲的)之间是第3个层次,外城之外的从葬坑是第4个层次。目前第1个从葬区具体情况尚不明确。之一个基本上就是在大的封土堆下面,目前秦始皇陵的风土堆残存约为51米高,具体地宫有多深还不是很明确。以目前的考古技术来说,也不适合打开地宫。
第2-3个从葬区第2个从葬圈,指陵墓四周的“御府坑”,共有18座,其中除陵北8座外,陵东3座、陵西3座、陵南4座。第3层从葬圈,包括内外城之间的从葬坑,计62座,其中在西侧有马厩坑2座、珍禽异兽与跽坐俑坑31座、葬仪坑16座。东侧有甲库坑、百戏俑坑、动物坑各1座,另有小坑10个。
第4个从葬区第4个从葬区有马厩坑98座、兵马俑坑4座,北侧有动物坑1座、水禽坑1座。兵马俑的规模大家都知道了,堪称地下军阵。
地上建筑部分:地上建筑部分主要就是大封土堆,还有前面提到的内外城垣,及寝殿、饲官官署、东门阙。
大风土堆:地宫就在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其主体范围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墓室就位于地宫中央的范围。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内外城的长度。内城墙长为1335米,宽为580米。外城墙为2185米,宽976米。因为从葬区的第2层、第3层与此有关,所以,我认为这个是比较能说明秦始皇陵区面积的。此外,距离封土堆以东七八里的地方还发现了“阙”,所以,秦始皇陵墓的墓道正门应该是向东的,由“东阙门”进入,就是长长的神道,然后才进入陵墓的从葬区。
秦始皇陵配有寝殿及便殿,寝殿制也是由秦始皇陵首创的。早期是实行“庙祭”,秦始皇在陵墓中设置“寝”,这就实现了“墓祭”。在“寝”中放有衣冠及日常的生活用品,专供祭祀之用。而“便殿”则是相对“寝殿”而言,便殿的用途是供墓主人休闲娱乐的地方。
饲官官署复原图饲官官署是在陵区配备的专管墓主人及陵园所需饮食的官员。在秦汉时期有“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的规定,现代人觉得荒诞,但古人“事死如事生”。
秦始皇陵的文保范围此外,从秦始皇陵的文物保护范围也能看出秦始皇陵有多大。秦始皇陵的文物保护范围达到20.32平方千米。其中又分为重点保护区与一般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是指考古钻探【已经确认的遗址分布范围】,主要包括外城垣外放20米以内的秦陵遗址公园所在范围,还有陵园东侧的秦兵马俑坑、上焦村马厩坑与陪葬墓、山任窑址,南侧的五岭遗址,西侧的赵背户村、姚池头村、第五砂厂等地的修陵人墓地、砖房村墓葬以及北侧的鱼池建筑遗址、动物坑、水禽陪葬坑、丽邑遗址等等,总面积有2.74平方千米。
一般保护区指的是【潜在的文物分布区】,处在重点保护区以外,其范围南至骊山望峰及西临快速干道,北至新丰塬边缘及玉川河,东至秦俑专线及秦俑馆前A区,西至108国道及姚池头东的现状河沟,总面积17.58平方千米。
秦始皇陵在建造前应该是有图纸的,也就是当时所谓的“章程”,一份在秦咸阳宫,应该已经被毁掉了,还有一份是在秦始皇陵地宫,如果以后真得打开了秦始皇陵,也就能看出秦始皇陵的规格了,还可以知道秦始皇陵到底有没有被盗过了。
参考:《秦始皇陵史话》、《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在陕西的关中地区,分布着中国历史上的72座帝王陵墓,埋葬着中国历史上的73位帝王。因此陕西关中也被称为“东方帝王谷”。这里的帝王陵墓比著名的“埃及帝王谷”的数量还多,属于世界之一帝王谷。
在这72座帝王陵墓之中,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历史上之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作为中国历史上之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缔造者,秦始皇赢政不仅要他的基业传至万世,而且还要在死后继续享受他生前的荣华富贵,这一切都在他的陵园整体规划和建设中得以体现。秦始皇陵从开始修建的之一天起,就注定将是一项震烁古今的工程。根据《史记》、《汉书》的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就开始建造陵墓,直到秦朝灭亡时还没有完全修建好,前后历时39年。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以及奉行"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几乎历代封建帝王都十分重视修建陵园。古代修建王陵是重大盛典,所以王陵的修建工程大都是由丞相主持的。丞相作为除皇帝本人之外的更高督造者,他们的职责是“ *** 其事”,即规划统筹、总体负责陵园修筑过程中的各项事宜。据《史记》可知,秦始皇帝陵园的整体修建工程以统一六国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工程的主持人应该是吕不韦,统一之后大规模修建时的主持人,先是隗状和王绾,后期是冯去疾和李斯。这五人均在秦担任过丞相一职。历代帝王在陵墓的选址和营造上都非常讲究,出于现实和心理上维护威严的需要,古人常选择地势较高,环境优美的地方来设置帝王陵寝。而骊山北麓形成的洪积扇,地势高拔,环境秀美。秦始皇陵就选址在骊山北麓,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公里,南北宽约7公里。骊山是在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隆起形成的地垒,海拔1000米左右,断层错落,山峦与沟壑相间,构成了一条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并由此孕育出了一道道河流。秦始皇帝陵就位于骊山北麓由这一道道河流形成的洪积扇上。从堪舆学上来讲,这处洪积扇的位置南有骊山,北有渭河,是“背倚山峰,面临平原”的“山冲”之地,恰恰处于骊山北坡大水沟与风王沟之间的开阔地带,处于渭河南岸 *** 阶地与骊山山地之间的台塬上,不但地势较东西为高,而且受东西两侧水流的拱卫,是一处极为理想的设置陵园之地。秦始皇帝陵主要由地宫、封土、城垣与门阙,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各种附属建筑以及陵邑等部分组成。整个陵园设计缜密、规模宏伟、埋藏丰富。陵园整体布局,在继承前代传统葬制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创新,对后代帝王陵园的建构影响深远。地宫作为整个陵寝的核心部分,是最早开始营造的。这里是放置帝王遗体、棺椁和重要随葬器物的地方,其中心部分即“玄宫”所在,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地下宫殿。根据《史记》中有“穿三泉水,下铜而致椁”的记载,说明秦陵地宫所在地的地下水源非常丰富。据秦陵地区地下水文资料显示,之一层地下水距地表15米左右,第二层地下水距地表30多米。而根据考古学家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秦陵地宫的深度为30米左右。秦陵地宫是竖穴土圹墓,要挖掘墓穴,修建地宫,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排走地下水,否则地宫所在的土圹宫城就无法顺利修建。为了隔断排走地宫周围的地下水,就要环绕地宫一周修建排水渠,而且排水渠的深度一定要超过地宫所处的深度,将地宫范围形成一个孤岛。同时排水渠的底部用不透水的青膏泥密封住地下水源。当地下水通过暗渠坎儿井不断排出后,就可以在形成孤岛的地宫范围内正式开挖地宫墓穴了。根据考古专家的推算,秦陵地宫的开挖范围为东西170米,南北约145米,深约30米,墓室底部东西80米,南北宽约50米。如果把这个口大底小的土圹粗略计算,要挖掘土方约50多万立方。50多万立方的土方量经过墓道和周围墓壁所留的台阶而运出土圹,工程量是很巨大的。为了解决地宫墓穴底部的地下水问题,则是采用先用青膏泥填封,然后在其之上再用夯土夯实,最后在夯土表面铺上砖石。当墓穴挖好之后,地宫土圹底部的面积约有4000平方米,然后在其上开始严谨规划布置墓室。首先主墓室的位置确定好,这里要安放帝王的铜棺、石椁以及黄肠题凑等。《史记》中还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这些都会被谨行规划布置。也要给其他一些放置陪葬品的副室或耳室留有空间,这些都是供秦始皇地下享用。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营造地宫有一段形象描述:“葬始皇郦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司马迁的记述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着后世人们的想象,而地宫中的真实状况,则有待于将来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予以阐明。一般的竖穴土圹墓的地宫都是用土填实的,比如已经发掘的秦宫一号大墓就是在地宫修建完成之后,直接用土填埋。而考古专家对秦始皇陵进行勘探的结果显示,秦陵地宫中存在石质板材。专家们认为墓室中存在的石质板材可能属于地宫墓室顶部的覆盖材料,由此推断秦陵地宫应该是券砌石顶。这样坚固的石顶也确保地宫几千年来没有塌方。《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上具天文”的记载,这进一步说明地宫顶部绘制有天文星宿图。至于秦陵地宫石材的来源,则如西晋博物学家张华所著的《博物志》所说,取于渭北诸山。石质券顶之完工后,便要开始封土。实际上这也是秦陵地宫建造的最后一道工序。封土即覆盖于墓室之上的土包。陵墓上覆盖封土,是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的一种新的墓葬形制,即“冢墓制”,而封土则是这一墓葬形制的主要特征。其形状为截去尖顶的四方锥体,俗称覆斗形。从秦献公开始,以后的秦公王陵都建有高大的坟冢。相对于殷周时期陵墓没有封土这一现象来说,它是一种新的墓葬形制,其主要特征是出现了覆盖于墓室上方的“封土”。 秦始皇帝陵的基本形制承继了这种“冢墓制”,并且成为“冢墓制”发展的巅峰之作。秦陵封土用土夯筑而成,外观亦呈覆斗形,顶部略平,中腰有两个缓坡状台阶,使整个封土形成三个平台,封土原底边周长约2000米,高度因观测点不同而异,在经历风雨侵袭两千余年后,任何一个角度目测之下仍在数十米之上,其高拔之态有如山丘,后代所植林木覆盖其上,已成独特风貌。高大的封土堆,象征着秦始皇帝的威严,标志着秦陵营建工程的基本结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毕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讲的就是地宫工程结束的情况。此时,最初修建在地宫周围的排水渠就必须及时回填,排水渠底部填有很厚的青膏泥层,其上然后再用土夯实,其目的是保护秦陵地宫永久性的不被地下水侵蚀。由于排水渠的回填密封,秦陵地宫内至今仍然没有地下水患。秦始皇帝陵坐西面东,与历代帝王陵墓的格局不同,非常奇特。不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据考察,陕西境内已发掘的917座秦墓,绝大部分都是东西向。秦公陵园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东方。秦人葬式的这一特点,越早期越为明显。这或许和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秦汉时期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坐西向东。秦始皇帝陵园布局的突出特征是围绕一个核心(即陵塚),一条轴线(即以封土为中心向东、向西伸展,通过内外城垣上的东、西阙和 *** 双阙等构成的一条东西轴线),分内、中、外三个不同层面(内层为内城垣以内的区域,中层为内外城垣之间的区域,外层为外城垣以外的区域)进行分布。其中内层是中心区,包括安放秦始皇遗体的地宫、供其灵魂起居生活的寝殿和休息闲宴的便殿,以及御用的乘舆、御厩、府库等;中层区域则包含府库、武库、宫廷厩苑、供帝王亡灵娱乐赏玩的百戏、珍禽异兽,以及饮官等园寺吏舍等;外层布局范围较为广阔,包含位于东部的兵马俑坑、象征宫廷厩苑的数百座小型马厩坑,以及位于北侧的大型府库和珍禽苑等。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更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嬴政也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个封建皇帝,他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 的中央集权国家,他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被称为“千古一帝”。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平台,同年明葬于骊山始皇帝陵。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