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家精品山水画欣赏,随着中国时代艺术的大潮流,国画的种类也是百花齐放,不同的国画种类都有着不少的爱好者欣赏,写意山水画可以说是现在很多画家都在主攻的方向,不喜金不喜银,更爱世外桃源的山水仙境,所以对于山水的喜爱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所有着的共同爱好,山水画大致可以分作是写意和工笔两大类,两个不同的绘画风格可以说是用着不同的手法把山水画的秀美瑰奇表现出来。山水画作中国艺术特色,有着独特的“东方神韵”
中国的山水画作品,从来不以显示情景为目的,要做到心中有画而手中无画的境地,其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而绝不是西方山水中所谓的征服自然。中国山水画作重逻辑,重发现,让人在碧水青山里有一个新的艺术升华,有着极其的感染力。所以我们在欣赏山水画的时候更多的是要走进画家的内心世界,一种心灵的滋润!今天易从网就带大家欣赏四位当代知名画家山水艺术境界。
易从网签约画家——中美协会员赵洪霞先生!
赵洪霞,男,字东升,1964年4月生于河北省。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平恩画院副院长,河北画院高级画师,邯郸市美协漫画艺委会主任。没上过大专美术学院,经由陈跛子、李青艾老师精心指导,2008年进入中国美协!
赵洪霞新品八尺横幅国画山水画《峡江胜景》作品来源:易从网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此幅山水画作以轻烟为其特色,其作品皆笼罩一层淡淡轻烟,通过水墨展示出朦胧意境,其画远景淡若轻烟,其境空灵、纯净、典雅,呈现出画家本人的精神追求,平静的湖面上诸多帆船勇往直前,呈现出千帆竞秀的景象。画家试图淡去林壑之象山水之形,使山色似在有无中,情意深藏有无间。烟云飘渺给人以逍遥放旷之感,使人如置身云雾山中,问禅修心,一如亲临一个神秘古老的山峦间,感受着与大地相融一体的无我状态,给生活在都市喧嚣中的心灵,注入一股不染凡尘的自然与纯净,收藏实力之选!
易从网签约画家——收藏黑马股画家吴大恺先生!
吴大恺,原名吴虹堂,四川人,1971年生,毕业于四川民族学院美术系,后于 *** 中国画研究院高研班(现中国国家画院)学习。历拜启功、范曾、刘大为、冯远等名家为师,受益极大。艺术风格 *** ,广受外界好评,2017年五月其绘巨幅作品《松风禅音普前程》收藏于恒通大厦!2017年五月到九月受邀参加“ *** ”欧洲艺术交流,作品升值潜力不俗!
吴大恺四尺条屏山水画作品《春夏秋冬四条屏》作品来源:易从网
这是吴大恺老师创作的四条屏工笔设色山水画《春夏秋冬》。作品分别以绿蓝红白的颜色代表春夏秋冬的主色调。绿:代表春天欣欣向荣;蓝:代表夏季雨水的颜色;红:代表秋天收获的颜色;白:代表冬天冰雪的颜色。四幅作品的题款分别为“芳树春山幽壑夏泉秋溪逸居玉岩飞泉”。四组词语很好的列举了各个季节的显著特点。
这组作品吴大恺用娴熟的技巧,出采的笔墨,勾勒出了北国四季分明的绮丽风光。春景生机盎然,夏季繁茂昌盛,秋景天高云淡,冬景安然悠闲。构图饱满,山石勾勒用笔苍劲坚实,皴染结合,峰峦的翠纵横交错。云烟浮动令此境秀灵而坚实,密集的破笔苔点,使山势更显苍莽。吴大恺先生巧妙地运用虚实、黑白的均衡布局,通过迷离晨雾的若隐若现,营造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佳构,收藏绝对是你的黑马之选!
易从网签约画家——桃源山水画名家鲁人石开!
石开(别署鲁人石开),原名张佩华,1946年生,山东人氏,书画世家,山水画上以“桃源”山水而闻名,2013年著名书画家石开被评为当代画坛更具影响力十大名家之一,石开山水画跳出世俗,不为尘嚣所扰。笔墨浓淡皴擦,新颖不落俗套,用笔沉稳自如。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特色。
古稀高龄国礼书画家石开力作国画精品《福山神秀》作品来源:易从网
石开先生的胸次清旷,画意萧远,故其山水画是最能反应其艺术特点的,画风简洁明净,而且饶有古风。从石开的山水画《福山神秀》作品来看,近岸烟树林立,在近树的根部,画家仅仅是简略地施以几片浓淡干湿不同、层次浅近的墨点,远处有渔人数艘泛舟江湖之上。尽管画面是线条、墨迹极为疏简,但近岸、远水皆层次井然,在秋水渺茫中,惟见轻舟逍遥容与于江湖之中。作品的意境萧疏简远。画家在表现水面时,并没有点染一丝墨色,而是以虚代实,计白当黑,却有渺弥之势。画面中的近处山、桥、村、树,虚实有致,远处林立,数座遥岑,给人以“类剑插空”的劲拔之感。在远山与近岸之间,留有 *** 空白,虽无点墨,却给人以絪缊之气穿行其间之联想。作品的物象极为简洁,但是,线条流畅,乱中有整,开合自如,气脉贯通,潇洒秀逸,湖中即景为画,即画为诗,清润而有层次感。古稀之年的石开山水画真迹收藏不容错过!
易从网签约画家——河南大学美术系教授马国立
马国立,1946年9月生,籍贯河南,中国实力派专业画家,著名山水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从事中国画山水创作研究四十余年。现为中国艺术家联展创作室主任、世界和平艺术展评审委员会成员、中国大千山水研究会理事、中南书画院常务理事,河南省民族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美术协会会员,河南大学美术系教授,为河南美术界培养了一批活跃于当今画坛的中坚力量。
著名山水画家马国立最新国画山水画《溪山秋晖》作品来源:易从网
走进马国立先生的山水世界,一股干净清爽之风迎来,内心的躁动戛然而止,变得静谧、恬淡。作品《溪山秋晖》,画家用淡墨勾勒出远处绵山横亘,云雾缭绕,似一片空灵的仙境,置身其中心里敞亮。近处重墨渲染松木繁茂,花开漫野,似一片秀丽的林海,置身其中心里宁静。中间流水潺潺,一座长桥躺于河流之上,悠闲舒适,形成了一幅具有田园气息的“长桥卧波”水墨景象。天边的飞鸟灵动立显,骑驴而归,回到家中,其画风典雅清丽,以水墨为主,略施淡赭淡黄,或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再施以墨黄,塑造形神一致情景交融的意境。古稀之年的马国立山水画无论是收藏亦或装饰都是品味十足的!
据估计,至2020年,中国将具有16万亿元艺术资产的潜在需求,而中国书画市场占艺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据此,易从网分析认为,中国的书画市场的投资价值是较高的,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中国影响力的持续扩大,书画市场必将成为一股热流,引领投资市场风潮。作为国内知名艺术网站——易从网,签约上百位知名艺术家,带你酣畅淋漓欣赏名家真迹!更多名家山水画选择尽在易从网!
易从网一直是国内有权威,有影响力的名家字画网站。是众多字画爱好者以及藏者朋友购买字画
确切的说,商鞅、吕不韦等人都是卫国人,而卫国在地域上属于今天的河南,出了很多历史名人。
“铁打的江山,流水的皇帝”。中华上下五千年,朝代更迭频繁,往往几十年之间,就又换了江山,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能够持续100百年以上,就算寿命比较长的王朝了。可有这么一个小国家,足足存在了900余年,可以说是古代诸侯国中最长寿的老寿星了。而且这个国家还人才辈出,任何一个拿出来那都是响当当的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只可惜这个国家都没有将这些人才留住,这个国家叫卫国。
卫国创立于公元前1115年。开国国君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九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康叔封。他可以说是最正统的周王室血脉, *** 。他先是被封于康国(今河南禹州西北),后来又改封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
卫国的国土面积并不大,比之周边的宋国、郑国还小一点。可是奇怪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攻伐。先是春秋五霸,后又是战国七雄,直至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其他诸侯国都消失了,唯独卫国一直有惊无险,在各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了下来。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国君主被秦二世胡亥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从公元前1115年到公元前209年,卫国一共存在了906年,传41君主。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
卫国也是个人才辈出的国家,除了大家熟知的秦国崛起的功臣商鞅外,吴起、吕不韦、李悝、仲由(子路)、聂政、荆轲等都是卫国人。且不论聂政荆轲等侠客,单是一个商鞅、一个吴起、一个吕不韦那都是响当当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只可惜,这些人才卫国都没有将他们留住。要是他们留在了卫国,或许历史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各位觉得呢?
(注:以上图片均来源于 *** )如果您喜欢庸夫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加号”关注。
这个北宋和南宋其实划分的并不算准确,南宋是名副其实的“南宋”,因为只是偏安一隅,但是北宋却是包括南宋的,更准确应该叫“全宋”才对。
我们就对这两个朝代分别予以简单介绍。
结束五代十国的乱世,大一统的北宋北宋(960—1127年),宋太祖赵匡胤所建立,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
北宋上承五代十国的乱世,使得天下再次回归统一,成为一个完整的帝国。
当然了,由于之前石敬瑭的 *** “ *** ”行为,致使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伊始就少了“燕云十六州”这个盛产战 *** 地区,而赵匡胤尽管努力争取,还只是和辽国打了个南风胜负,之后的宋太宗赵光义更是狼狈不堪,还被耶律休哥一箭射伤,骑驴才逃了回来。
所以终宋一朝,都由于缺乏战马而无法和西夏,辽国等游牧民族对抗,只能采取战略防备态势。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但是为时已晚,宋徽宗昏庸奢侈,又重用蔡京童贯为首的“六贼”,贪赃枉法,横行无忌,外部又有纵横亚欧 *** 的无敌蒙古铁骑,终于引来了“靖康之变”,北宋 *** ,徽、钦二帝也被掠去,于1135年和1156年死于金国。
南宋(1127-1279年),宋高宗赵构所建立,同样也是传了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二年。
如果说缺了“燕云十六州”的北宋还是先天不足的话,那偏安一隅的南宋就只能用苟延残喘来形容了,他们建都临安(如今杭州),根本就没有任何和北方的金国,西夏,吐蕃等游牧民族国家对抗的资本。
更加不要提打遍亚欧 *** 无敌手,被欧洲人恐怖的称为上帝之鞭的蒙古人了——意思就是上帝派来惩罚他们这些罪人的鞭子,犯人根本无力反抗。
所以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后,南宋军民拼死抵抗,但是1276年临安府仍然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覆灭。
红尘君说两宋加起来一共十八帝,三百一十九年,在经济和文化上都达到了封建王朝的巅峰,哪怕后续的元明清三个朝代都无法超越,西方和日本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更优秀的朝代。
但是也不可否认,宋朝由于“重文抑武”的政策,以及对士大夫的过于尊重,导致冗官问题严重,所以军力上一直很弱,长期处于防御态势,而且最终也都是灭于外族手里。
首先,这个俗语的使用看语境!
比如阿东出身普通,如今发达了,回村时,朋友过来祝贺,说你祖坟冒青烟了,这是赞美,是好话!
比如翠花出身普通,如今发达了,打扮花枝招展,带着大很多岁的“男朋友”回村,村头大妈们议论,瞧她,祖坟上冒青烟了吧!这是嫉妒,是坏话!
接下来研究一下冒青烟这事本身。
你们见过冒青烟的坟吗?我是没见过!
如果一个人走在荒郊野岭,看到有坟头冒青烟,别说是吉兆了真会吓死人。
但这句话又是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俗语,就有点意思了。
其实这是一种风水说法,中国人嘛都讲究个风水啥的。祖坟冒青烟从风水学来说,是大吉大利之兆。传说祖坟冒青烟,家里必定后代昌盛,荣华富贵。
风水“专家”的解释是,青烟是一种略带青色的气体,一种吉祥的气体,是一种大吉之兆,按照过去的说法能当官。也不完全是瞎扯的,有科学解释,我看了其他答案也有人提到了,这个说法来自于百度,应该是比较权威的:
根据中国易经协会 *** 陈帅佛在《地眼》一书中说:祖坟冒青烟为地气所致,土壤中的低熔点气体或固体在温度的作用下产生有色气体,溢出地表,形成青色或白色的微小颗粒,即为烟,乃常见现象。
这里有个疑问了,如果是地气,那为何在祖坟上冒,而不是其他地方?有这句话肯定是有很多人见过是祖坟上冒,而不是其他山坡上,小山包,杂草堆里的土,按道理都是一样的土呀?
其实,我们可以做个简答实验:
拿一些好燃烧的物质,比如草纸,在潮湿一些的土地上点火,就会发现有绿色的烟出现,燃烧完后土地上也会被烧完的细小颗粒覆盖,像抹茶一样被覆盖上了一层。
民间上坟常在清明时节,正是气候潮湿之时,土地的湿度加上刚烧完纸的灰烬沉积在坟头,在天晴后气温升高变化水汽开始蒸发,细小颗粒也随之飞起,很容易就形成了没有人烧纸却自然冒青烟的现象,而越是人丁兴旺的家族,清明烧纸,做一系列祭拜的频率越高,所以就会出现越是兴旺的家族,祖坟上越容易出现冒青烟的显现,久而久之,人们就将这种现象和家族昌盛联系起来。
如今也是一样,清明时节,人丁兴旺的家庭祖坟前面越热闹,香火越旺,而后人们也视这种香火为整个家族持续兴旺的美好预兆。
冒不冒青烟主要看你家族是不是人丁兴旺,上下一心,努力前行!
开封
是七朝古都,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在此建都。它曾经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开封更是一座因黄河而生的奇特的城市:地下,历次黄河水患使开封6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地上,则因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奇观。漫步在开封以北约10公里处著名的柳园口黄河大堤上,可清楚地看到黄河之水已高出堤内地面3米到5米。 开封地处黄河下游悬河的南岸,当万里黄河流到这里时,泥沙淤积,河床增高,使开封黄河段成为“悬河”——河床越高,堤防也 *** 筑高;而开封城的地势又非常低洼,造成河床大大高于开封地面 20世纪50年代 *** 视察开封黄河时,河床高出地面7米多。 现在,开封黄河段在汛期的水面要高出开封地面16米,导致开封黄河段具有“悬河凌空,大堤巍峨”,这种状况在中国、在世界都非常典型。 北宋建都开封时,曾用全国之力治理黄河,曾使北宋盛极一时。但北宋以后,开封黄河失修,水患增加。 在过去的800年里,开封段黄河决口120多次,开封城被黄河水淹过7次。 1642年,明朝为抵抗李自成义军,扒开开封黄河大堤,导致开封城遭受灭顶之灾,全城37万多人中,被淹死近34万。 有关史料都有记载,如“横渍千载患”、“ *** 弥漫,平地成湖”、“连天而涌,怒涛千顷”、“千树万树,飘没一空”等等,道尽了水灾的惨重。 开封的最后一次水患发生在1938年的6月9日。那是为了阻止日本侵略者从华北南下, *** 下令炸开了郑州东北部的黄河花园口南岸大堤,滚滚的洪流,裹挟着大量泥沙汹涌而出,豫、苏、皖三省3000多平方公里的低洼地变成一片 *** , 包括开封在内的1200多万人民流离失所,89万百姓葬身洪流。开封城中的潘杨二湖及包公湖
等湖泊,大多都是那时形成的。 黄河大堤之外,枯水季节还能种庄稼, 但只要黄河涨水,这里将变成一片泽国 公元前364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开封兴建了著名的大梁城,此后2200多年间,历代统治者在这块土地上又建起了唐汴州城、北宋东京三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 据史 *** 载,宋代的开封城,是在唐代长安城没落后崛起的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最宏大的帝王之城。它包括皇城、里城和外城共三层城墙。外城周长24公里,仅城门就有20个,其中陆城门13个,水城门7个。 开封城墙 现在看到的城墙,下部分发黄的是晚清留下的残砖,而上半部则是今天新加修起来的。 由于战乱与河水泥沙一次次将开封掩埋,人们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家园。 考古发掘证实,在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从而构成了“城摞城”。 摞在最上面的是清 *** 封城,最下面的则是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开封兴建的大梁城, 其中城市规模最为庞大的,是北宋国都东京城,北宋王朝在开封建都长达168年,营建了一千年前“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 大梁门的古马道遗址发掘,再现了开封“城摞城” 考古工作者在开封城墙西门大梁门北侧发掘出一条晚清时期的古马道遗迹,在其下深约1米处,又发现了一段保存完好、人行道和石察,清晰可见的古马道遗迹。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第二层古马道下约50厘米深处,又发掘出一条砖层腐损严重、使用时间较长、年代更为久远的古马道。 三层古马道上下层层相叠,以立体的形式真切展示了开封城下“城摞城”的奇景。 开封作为七朝古都,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以宋代为主,多集中于市区),但历史上开封黄河多次决口泛滥,加之战火等因素影响,多数古迹遭到 *** 和毁灭。现存古迹均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修缮、重建、仿建和新建的,它们均成为开封黄河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