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主山_青龙顿笔屏风走马啥意思

家居风水 · 2025-06-30 09:39

风水主山,青龙顿笔屏风走马啥意思?

九歌十诀之一,指有关龙、穴、砂、水的十种吉形;风水家谓有之可结贵地。其歌曰:

“一贵青龙双拥;二贵 *** 高耸,

三贵嫦娥清秀,四贵旗鼓圆丰,

五贵砚前笔架,六贵官诰覆钟,

七贵圆生 *** ,八贵顿笔青龙,

九贵屏风走马,十贵水口置置。”

青龙双拥,谓主龙有随龙翼护簇拥, *** 高耸者,势雄而力远。嫦娥清秀者,谓主山当明媚秀丽。旗鼓圆丰者,谓缠山圆润丰满。砚前笔架,谓朝案之山清秀耸起如笔架之形,主出文贵之后。官诰覆钟,谓星峰如覆钟覆釜之形,圆鼓齐整,主出人封官得诰。圆生 *** ,谓右山驯柔。顿笔青龙,谓左山耸秀。屏风走马者,谓背后玄武之山端方高大而平整。水口重重者,关拦绵密。

哪里的古村最多?

浙江古村还是很多的,而我特别喜欢的是这座古村了。她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未受城镇化伤害的古村落之一。于2007年11月,入选首批“中国景观村落”。

位于乐清市灵山景区,始建于宋代宝庆年间,历经800余年风雨。

去这座古村有两条路,一条是经过黄坦坑水库,沿途走过村西的古寨门,翻越小山下来即可抵达。古寨门的设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去古村的第二条路是翻过高山,沿着山腰慢慢的盘旋,驶过山路十八弯后即可看到美丽的古村在山谷里。

据工作人员介绍黄檀硐村的名字,是因村子对面的山上有一片黄檀树,因此得名黄檀垌村。

村子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城北乡境内,海拔400 余米。村里的屋舍也非常独特,房屋建造都是沿着一条长长的小溪而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

据说村民的始祖是从闽地迁徙过来的,因避北方战乱,带着族人来到这荒山避难,由此有了黄檀硐村。另一个传说是,他们的祖先叫卢可穆,据说这位先人因犯下死罪,于明初逃到此地避难,遂建起了村落。现在村东入口处还有一座上世纪90年代整修的祖先卢可穆之墓,但从古村落的历史来看,可能比这位先人更久远。

又或许是与我们苗寨一样,因为采药路过发现此地山水交融,仿佛世外桃源般静谧,便迁徙于此。因此,黄檀硐村的来历至今仍是个谜。

房子中除门窗和屋顶外,大部分都是用石块或石片垒堆而建。历尽沧桑,风雨剥蚀,如今的石头墙呈黑褐色,多了一份古朴的模样。

村里大都是老人居住,这也是中国大部分农村的现状,年轻力壮的人不愿意待在农村,都向往大城市。游走间,我去过几户村民家中,依旧客气的跟我打招呼,跟去年来一样的亲切。

路过一户人家,老奶奶还热情的邀请我进屋,与他们共进午餐,只是因为我跟旅友一起,所以没停下来,言谢后便离开了。

古朴的村庄,宛如世外桃源,很多自驾游和摄影爱好者莫名而来,都想在这里拍摄到自己满意的作品。

午后艳阳下的黄檀硐村,依旧寂静安详。除了小溪流淌的声音和偶尔微风拂过棕树的沙响,或者远处拍摄的快门声,便没有的响动声,真是一座睡着了的古村落。

一个人穿梭在古村里,道路干净,石墙也垒积整齐,墙上长满了苔癣。

清澈的小溪慢慢的流淌,时而遇见村里的大叔大娘洗菜洗衣,看到我的到来,表情淡然,或是浅笑着打个招呼。我喜欢这种沟通,不冷漠,也不热情,就像就像熟悉的同村人。

据村民介绍,村里的建筑大多有几百年历史,从房型建筑上看,具有明显的明清建筑特色。如今依旧保存有少量宗祠和宗教建筑。房型大多是三合院。个体院落的建筑主体多坐北向南,两侧为厢房或辅房。

院墙多为原始石块叠置而成,有花式纹理,浑厚、封闭;建筑单体门、窗开启一律面向各自院内,院落大门有门楼并有石雕或石刻;建筑材料都是山里的原木、山石及少量的砖和白灰。

黄檀硐古村勾勒出的是一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乡村画卷。

这里没有大上海的繁华与喧嚣,没有早晨赶地铁的拥挤,行人没有匆忙的脚步。处处洋溢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心绪。这就是古村带给的平和与安详。而这种感觉是大城市里所缺失的。

沧海桑田,昔日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如今的黄檀硐村,一座座明清时期的古宅鳞次栉比,气势恢宏,古色古香,彰显主人身份之显赫,似向游人诉说当年的富贵一时。

从交谈中了解到黄檀硐村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乐清欠发达的偏远村;加上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村内明清古宅有的已倒塌,有的已倾斜,无人守护,修缮加固刻不容缓。发展旅游是是好事情,但昶永人为,更多的是需要保护好这些老宅古建筑。还有就是不要过多的修饰、少脂粉气,多一份静谧与淳朴,这才是都市人最向往的乡村元素。

逛累了,来到一户农家享用午餐,主人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把家里的好饭菜都拿来招待。

而这些菜肴是在上海不一定能吃得到的。

味道上比较正宗。

也许是走累了,又或者是农家菜毕竟可口,这一顿饭吃得非常香。

***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城北乡黄檀硐村如今山里有农家乐和自驾游歇息地。农家乐住宿:60元/间

交通指南:

路线一:杭州出发——上杭甬高速——转上三高速——转甬台温高速——乐清出口下——乐成街道北门蜈蚣桥——城北方向(乐北线)——黄檀硐(沿路均有指示牌)

路线二:杭州出发——上杭甬高速——转上三高速——转甬台温高速——蒲岐出口下——虹桥北站——淡溪四都——城北方向(山老区连线)——黄檀硐

我送领导一些什么礼物呢?

当看到这一标题时,我本人也是茫然不知所措!因不知晓你的领导是男是女?更不知晓他们的喜好和秉性,特别是你自己送礼的真正目的?!

笔者认为:古人云:"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你可以赞美领导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再一个多做些必要"功课",了解和掌握领导的秉性,使送礼成功,并达到个人目的,正如孙子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一是要看与领导个人的感情和关系:

在职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顶头上级领导。平时领导交给你的任务完成如何及你自己办事水平和独挡一面的能力,这是与领导者之间的感情发展的基础,也是处理好上下级关系的切入点。

二是要评估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基础:

如果同上级领导的关系和感情处理好了,在领导本人及家人有变革时,可以考虑个人感情问题送一些礼物表示关心和谢意。但要结合自身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更不要因为溜须拍马领导而打肿脸充胖子,使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

三是要评判自己在领导心中的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出你自己在领导者心目中的地位,分析判断假如送礼领导是否认为你是有所目的、有所需求或者是有所不可告人的阴谋,否则是育树则不达。或者平时就是领导所不喜欢、爱待或培养之人。

四是建议送些高大尚实用艺术礼物: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领导者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十分和谐和融洽时,可以考虑送一些领导所喜爱的礼物,以此进一步增强信任感。如别墅装修好了,可参考送:字画、唐三彩摆件、古玩瓷器、根雕茶几、木雕工艺品等。

温馨提示: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禁忌:溜须拍马、买官卖官、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

地理五诀的四 *** 则?

虽然风水的方式 *** 众多,但是归纳起来其精髓为龙、穴、砂、水、向这五大要素,统称地理五决,其原理是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四大准则。具体来说:

龙指山脉,龙真指生机盎然、生气勃勃的山脉。龙在蜿蜒崎岖地跑,由此推断其地气必随其蜿蜒崎岖地流动。其中的主山称为来龙,沿山顶蜿蜒而下的山梁被称为龙脉,也称去脉。寻龙的目的是点穴,而点穴必须先寻龙。

穴指山脉停驻、生气聚结的吉穴。提到穴,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墓穴,其实古人最早是穴居野处的,穴指用来安居、下葬的地方。

砂指穴周围的山势、砂环指穴地背后侧面以及左右山势被重叠环抱的大好自然环境。砂环,可以使地穴中聚集的生气不致被风吹散。

水指与穴相关的水流、水向,水抱指穴地周围有水抱流。水抱,能够使地中生气环聚在内,而没有走失的可能。

向指朝向,它具有矢量性。指的是穴地的朝向一定是可以见到阳光的地方,这样才能够吸纳天地日月之精气。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南京,古名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等,因为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前后相继的帝国曾经在这里建都,所以南京历来有六朝古都之称。

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大 *** 时期,南北政权互相攻伐,征战不休。六朝能够长期与北方政权并存,绵延时间长达300多年,固然离不开长江天堑的防护,但长江并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一旦长江防线被突破,地处长江南岸附近的南京,面临的风险就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在六朝时代,南方政权内部的长江中上游地区,也经常出现拥兵自重的强藩——比如王敦、桓温、桓玄,这些强藩总是利用高屋建瓴的地理优势顺江而下,长驱直入,直捣南京。

由此来看,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把都城选在南京似乎都不是明智的选择。既然如此,六朝为什么一直以南京为都,而没有把都城迁到更往南的比较安全的地方呢?

南京成为都城,最早开始于孙吴时代。

孙吴立国初期,治所(可以理解为临时首都)在吴(今天的苏州)。208年,横槊赋诗的曹 *** 率领大军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势逼近长江,志在消灭孙吴,统一中国。虽然吴是南方最为发达的城邑之一,经济水平比较高,但它距离大战一触即发的长江比较远,不便于及时应付前线瞬息万变的战事,所以,孙权在赤壁大战前夕把治所从吴迁到了京口(今天的镇江)。

京口临近长江,处于南北交通的枢纽地带,但位置太 *** ,容易遭到北方政权的攻击,因此,赤壁之战结束不久,孙权又把治所迁到了秣陵,更改地名为建业。(西晋消灭孙吴之后,改建业为建邺;西晋末年,为了避晋愍帝司马邺的名讳,建邺再次更名为建康,以下统一称南京。)

三国初期,围绕着对荆州的争夺,蜀、吴两国的战略攻守同盟出现裂痕,剑拔弩张,为了夺回荆州,孙权再次迁治所于长江中游的 *** (今天的 *** ),不久又改迁 *** 附近的鄂城,改名为武昌。

222年,刘备率军 *** ,与吴国大战于猇亭,兵败而归,诸葛亮执掌朝政之后,积极改善与孙吴的邦交,两国的主流关系渐渐由对抗转变为合作。孙吴能够在南方立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江东豪强大族的支持。江东豪强大族大多聚居于扬州境内最为富庶的三吴地区。武昌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但当时这里比较贫瘠。如果继续以武昌为都,一方面需要转运三吴的物资,拉长了补给线,另一方面也不便于控制三吴的豪强大族。因此,随着蜀汉与孙吴邦交的回暖,孙权于229年放弃了经营将近10年的武昌,迁治所于南京,并以此为都。

从229年到589年(南陈灭亡),时间跨度长达360年。孙吴末代皇帝孙皓在位期间,曾经迁都武昌,由于转运三吴的物资需要逆流而上,劳役繁重,所以此次迁都致使民怨沸腾,当时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迫于朝野的巨大压力,孙皓在武昌停留了一年多,就只好再次把都城迁回南京。侯景之乱前后,梁元帝也曾经舍弃南京,以江陵(今天的荆州市)为都,但是只有短短两年时间。这360年里,除了孙皓和梁元帝,南京在其他时间里一直是六朝的国都。

南京究竟有何魅力,能吸引六朝长期定都于此呢?

关于南京的地形地势,历来有“龙盘虎踞”的说法。“龙盘虎踞”,最早出自于西晋年间问世的《吴录》,其中记载过一个故事,说诸葛亮某次出使孙吴,看到南京地理条件优越,于是说:

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

《吴录》的作者叫张勃,不是很有名,但他有一个很出名的兄弟——典故“莼鲈之思”的主人公张翰。

张勃为什么写《吴录》呢?孙吴灭亡之后,吴人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在西晋帝国的地位很低,陈寿编纂《三国志》的时候,就尊奉魏为正朔,贬斥孙吴为伪政权,对于对西晋并没有多少认同感的吴人而言,这难免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立场与陈寿截然不同的张勃,编纂了尊吴为正朔的《吴录》。张勃记载这个故事的用意,可能是借诸葛亮之口表明孙吴是天命所在之国,所以,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并不是很大,现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就说它是假的。当然,也有学者指出谭其骧的观点有误。

究竟以谁的说法为准,这里不予争论。然而,南京的地理形势有“龙盘虎踞”的特征却是真的。按照通行的说法,龙是钟山,虎是石头山。

孤立地看钟山和石头山,看不出来它们哪里像龙,哪里像虎,仅仅因为钟山和石头山,就说南京是龙盘虎踞之地似乎有些牵强。对此,问世于南宋年间的《景定建康志》有一种很特别的说法,它不是孤立地看钟山、石头山,而是把它们和周边的山势连贯起来看。

由钟山而左,自摄山、临沂、雉亭、衡阳诸山,以达于东。又东为白山、大城、云穴、武冈诸山,以达于东南。又南为土山、张山、青龙、石硊(wei)、天印、彭城、雁门、竹堂诸山,以达于南。又南为聚宝山、戚家山、梓橦山、紫岩、夏侯、天阙诸山,以达于西南。又西南绵亘至三山,而止于大江。此诸葛亮所谓龙蟠之势也。

由钟山而右近之为覆舟山,为鸡笼山,皆在宫城之后。又北为直渎山、大壮、观山、四望山,以达于西北。又西北为幕府、卢龙、马鞍诸山,以达于西,是为石头城,亦止于江。此亮所谓虎踞之形也。

没耐心看古文,不要紧,看图。

《景定建康志》附图,比“秦秣陵县图”更详细,原图不清楚,所以处理了一下,标注了山名。

我们先把之一段提到的二十多座山用红线连起来。(原图中没有竹堂山,联系上下文来看,竹堂山应该在雁门山、聚宝山、戚家山之间。)

像不像下面这张图?

我们再把第二段提到的那些山用红线连起来。(原图中没有画出直渎山和卢龙山,结合上下文来看,这两座山应该在西北部。)

注意下图前方这只卧虎的脊线,看看上图的红线,是不是很像一只卧虎?

除了龙盘虎踞,关于南京的另外一种说法,是说这里风水好。

根据风水学的说法,阳宅(即城市、村镇、住房,阴宅指坟墓)的基址更好选在负阴抱阳之地,意思就是说基址背后有主山(也叫来龙山);左有青龙,右有 *** ;青龙左边与 *** 右边有护山;前有月牙形的池塘或者河流;池塘或者河流对面有案山;案山对面有朝山;(主山、案山、朝山连成的一线就叫来龙去脉,这个成语就是从风水学里来的)基址的轴线更好是南北向,但是这个不必严丝合缝,轴线方向偏离一些也是可以的。那么,南京的地理形势是怎么和风水对应的呢?

主山 *** 笼山、覆舟山;左青龙是钟山,右 *** 是石头山;青龙 *** 各有护山(钟山的护山为左边临近山脉的其中之一,只是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座;石头城右侧还有山,但是原图没有画);基址对面有秦淮河,秦淮河对面有案山(聚宝山),案山对面有朝山(牛首山,原图中没有画),南京城后还有玄武湖(孙吴和东晋叫北湖或者后湖,刘宋王朝才改名玄武湖)。

既是龙盘虎踞之地,又有风水之利,如今的我们可能对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不屑一顾,但是在那个时代,这对一个帝王产生的诱惑力是不可低估的。退一步说,就算帝王并不是很迷信,仅仅是易守难攻的地理特点,也可以使南京成为定都的更佳选择之一。不过,地理优势只是南京成为都城的基础因素,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其他问题——经济问题和军事防务。

在整个六朝时代,扬州一直是南方的经济重心,扬州境内的三吴地区,更是重心的重心。孙吴帝国定都南京初期,南京与三吴之间的物资运输渠道并不是很方便,必须先把三吴的物资集中运输到京口,再从京口走长江运输到南京。由于长江风浪大,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所以孙权于245年调动三万多人开凿了一条名为破冈渎的人工运河,直接打通了三吴与南京的水路。自此开始,运输三吴的物资就不用再绕道长江了。自然而然,随着破冈渎的开通,南京的国都地位也更加巩固了。再往后,经过孙吴帝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经营,南京作为国都的规模已成,紧随其后的东晋、宋齐、梁、陈也就基本上不太容易再做改动了。

除了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剩下的主要问题,就是军事防务。

在我们的印象里,六朝能够长期与北方政权并存,似乎就是依靠长江的防护。长江是一道重要的防线,这是事实,但它并不是之一防线,而是最后一道天堑,一旦北方政权迫近长江,就往往意味着建康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三国时代的曹 *** 与南北朝时代的拓跋焘两次兵临长江,建康全城上下人心惶惶,原因也就在这里。换句话说,为了保卫建康,除了长江,六朝还需要在南京外围部署军事防线。

外围防线的位置一直是变动的,每个帝国都有各自的防线,一个一个都展开说的话太费力,所以这里尽量从简。大致来说,六朝的外围防线都在黄河与长江之间——黄河是之一防线,黄河守不住就守淮河,淮河守不住就守长江。

六朝前后360年,以金戈铁 *** 刘裕在位时期,军事力量最为强大,原因之一就在于刘裕的武力指数出类拔萃,把防线推到了最北边的黄河;刘裕之后,黄河防线失守,南北政权基本上是以淮河为界;再往后,到了南陈时期,淮河失守,就只能以长江为界,在六朝当中,南陈是比较弱的一个政权就与此不无关系。

以黄河、淮河、长江这三道天然防线为主干,六朝还沿着主干设置了一些军事重镇以屏护建康。虽然六朝曾经多次发动北伐,在黄河南岸设立过一些军事重镇,但是北伐的成果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黄河南岸的军事重镇总是匆匆易手,总体而言,还是以淮河、长江两岸的军事重镇发挥的作用比较大,因此,以下主要简单介绍一下淮河、长江两岸的军事重镇,即寿春、盱眙、淮阴、京口、广陵、历阳、浔阳、江陵、襄阳。

寿春,淮河流域的军事重镇、经济重心,位于淮河上游,向北走水路可以挺进中原,向南走水路可以进入长江,走陆路可以直达历阳。寿春如果有失,淮西地区就很难保住,同时也会危及淮河下游的淮阴和盱眙。

淮阴,位于淮河下游,在它的上游不远处,是古泗水与淮河的交汇处(泗口)。在六朝时代,北方政权经常取道泗水入淮,淮阴由此成为抗击北方政权的桥头堡之一。盱眙,位于淮阴西南的淮河南岸,此城依山而建,面向平原,对于抗击北方的骑兵和步兵十分有利。淮阴和盱眙都位于淮河下游,如果这两处失守,淮东地区将岌岌可危。

京口,位于长江南岸、建康北部,距离建康只有一百五六十里地,是建康的北部门户;与京口隔江相望的广陵,又是京口的北部门户。广陵有失,必然危及京口;京口有失,必然危及建康。相反,占据广陵不但可保京口和建康,还能以京口或者广陵为据点出师北伐。

历阳,位于建康上游的长江北岸,长江流经此处时江面变窄,北岸有横江、当利浦、洞口浦等小支流可以泊船,南岸的采石矶又突入江心,十分有利于北方政权的军队在此渡江。所以宋代有人说“古来有事东南者,由寿春、历阳而来者十之七,由横江、采石而来者三之二”。这么危险的一个地方,不布置重兵把守显然是不行的。

浔阳,位于长江中游,在此处设立据点可以防备北方政权南下,但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缓和南方政权内部的上下游之争。

江陵,位于长江上游的荆州境内,以此为据点向西北出发,可以进取关中,北上可以问鼎中原,南下可以挺进湖广,顺流而下可以威胁建康。此地的得失直接关系到南北的分合、东西的强弱,在整个六朝时代,这里也一直是中央 *** 最为关注的地方。

襄阳,位于江陵北部,处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腹心地带。以江陵为据点可以取关中、中原、湖广、建康,以襄阳为据点也可以做到这一切。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沔水就是流经襄阳东侧然后注入长江的,从襄阳发兵顺沔水而下,对下游的江陵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对于江陵,可以说襄阳是门户——一旦襄阳失守,江陵将危如累卵;也可以说是七寸——由襄阳顺沔水而下,就是对江陵的当头一击,比如在东晋时代,盘踞在荆州的王敦意图顺流而下进攻建康时,就一度碍于驻守襄阳的周访而不敢轻举妄动。

事实上,南京外围的军事重镇不止这些,除了上面说到的九个,还有西陵、建平、合肥等地。限于篇幅,不再啰嗦。

以上说的是南京外围的重镇,如果北方的军队或者叛军打到了南京附近,南京又怎么应对呢?

南京的北部、东部、南部都是山,一般来说,敌军进攻南京都是从西部而来(也有特例),而要从西部进攻南京,就必须攻占建在秦淮河与长江交汇处的石头城。石头城建于孙吴时代,依山傍水,易守难攻,周长“七里一百步”,城内设有贮藏粮秣和武器的石头仓,城墙高处设有烽火台,在整个六朝,这也是为数不多的贯穿始终的一个军事要塞。此外,南京周边还有金城、白下城、白马城、冶城等要塞,不过依然如上所述,周边的防务设置并非同时出现,而是随着朝代的更迭而逐渐出现的,这里不一一阐述,只说大概。

如果石头城被攻破,南京的守军就得在城头上抗击敌军。在孙吴时代和东晋初期,南京城的外墙只是竹篱笆,王敦之一次叛乱期间,只是攻占了石头城,司马睿就决定投降,或许就与脆弱的城防有关,苏峻叛乱之后,东晋 *** 才开始用砖石建立外墙。

以秦淮河为界,行政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居民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秦淮河两岸主要是商业区,河上设有24座可以随时撤走的浮桥以及固定的朱雀桥,王敦二次叛乱期间,守军就是撤走浮桥并摧毁了朱雀桥,才得以赢取备战时间。

据目 *** 古所知,孙吴和东晋时代,南京城内的干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南北向的朱雀大道(秦淮河以北二里,以南五里),一条是东西向的横街,东晋之后又铺设了两条大致呈南北走向、比干道宽一些的驰道。一旦突然进入战争状态,南京 *** 就可以利用干道和驰道迅速疏散居民,或者把守军调动到一线。

除了干道和驰道,南京城内还有许多纵横交错的街巷。这些街巷基本上都是弯弯曲曲,就像毛细血管,少有笔直或者比较直的。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南京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起伏不平;另一方面,根据王导的孙子王东亭的说法,这是王导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了打巷战时使敌军摸不清方向。南京周边多山,一旦敌人登上制高点,就会很容易看到城里的布防情况,所以南京 *** 在城里广种绿树,如此一来,即使敌人登上制高点,视野被树木阻拦,也很难看到城里的防务设置。

作为守城的配套设施,后勤保障当然也是少不了的。在秦淮河北部的行政区,帝国 *** 设有仓城,修建了一条南北向的仓巷,以备在战时专门运输粮草,并且在仓巷的尽头开凿了一条连接仓巷和秦淮河的水道,可以便捷地为守军运送粮草。同时,城里还有一些由军方主办的军市,平时可以征收军税维持军用,战时可以迅速集结物资运输到所需地点。此外,城里还设有兵器坊,比如孙吴时代就设有弓匠坊和箭匠坊。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