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宅风水立向_风水中所说的三针三盘是什么

家居风水 · 2025-06-07 09:53

阴宅风水立向,风水中所说的三针三盘是什么?

罗盘中的地盘正针、天盘缝针、人盘中针 就是风水中所说的“三针三盘”。地盘正针,既是二十四山向,是用来辨别 方向定位立向用的。这二十四山分别有十二 地支加八干四维来表示。十二地支为子、丑、 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八千为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四 维为乾、坤、艮、巽,加起来共二十四山。

用 后天八卦与此相对,一卦管三山,每个格各占 十五度。

天盘缝针,也是二十四山向,不过刻度比 地盘正针差了七度半,正好为半个格子。

人盘中针,依旧是二十四山向,不过刻度 比地盘正针差了十五度,正好一个格子。虽然三针三盘均为二十四山向,但用法 各不相同。

地盘正针以地磁为依据,指向地磁方位,即指正向二十四山。在风水中用来正位、立向和格龙,即判定阴宅坐山地脉和确定建筑的坐向。风水理论认为,正针定南北,是纳地之气,因此叫地盘正针。关于地盘正针的创立时间,目前已经不可考,但是最晚在唐代已经开始使用。

天盘缝针,也是二十四山向,不过刻度比地盘正针差了七度半,正好为半个格子。

天盘在风水中用来纳水,即判断建筑周围水流的情况。

风水学认为,缝针依杲影子午,测日影以定南北,是纳天之光,因此称天盘缝针。

根据清末刘公中在《堪舆避谬传真》一书中的说法,缝针二十四山为唐人杨筠松所创,用来测天十二宫,所以又有杨公缝针的说法。

人盘中针,依旧是二十四山向,不过刻度比地盘正针差了十五度,正好一个格子。

在风水中,人盘作为消砂之用。之所以称“人盘”,则是附会天、地、人三才之义。

根据清末刘公中在《堪舆避谬传真》-书中的说法,中针二十四山为赖文俊所创,用来测天星,所以又有赖公中针的说法。

而有的人家坟地坟前都有墓碑?

农村人为祖先立碑,有许多人都是为了显示自己家族经济实力、人丁兴旺,同时也是教育后代子孙,记住自己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一下纪念。生而为人,知道自己的祖先,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农村很多坟墓没有墓碑,并不是对祖先不孝顺。有的家庭确实贫困,不能立起墓碑,有的是没有立碑的习惯。现在公墓里面,不论穷富,多立有墓碑。作用是寄托家族人员的哀思,方便祭奠时查找,也是为了展示家族的实力。总之,不论立不立碑,只要对祖先怀有恭敬之心,把想法落实到对祖先追思的行动上,就行了。

眼睛不瞎嘴巴缺如何理解?

阴阳先生就是风水先生,古代称为堪舆术,是一门玄术。属于占相阳宅和阴宅的地形、环境、结构、坐向以测断吉凶休咎的方术。堪是天道,與是地道,主要内容就是真龙探穴,因为古人认为阴宅或阳宅的风水关乎一个人的运气,尤其帝王,更注重龙脉的探寻,那农村俗语‘’阴阳先生点真脉,眼镜不瞎嘴巴缺‘’又如何理解呢?古人认为一个人的命运天生是注定的,若是提前告知便是泄露天机,必遭天谴,即使自己大难不死,也会波及后代,所以真正的阴阳师都是打哑迷或指点一二,不会明确告诉你如何做,俗语‘’阴阳先生点真脉,眼镜不瞎嘴巴缺‘’意思是有真本事的风水大师,由于泄露天机太多,最后结局大多是孤鳏残。相传朱元璋称帝前就有一段神奇的风水传说,话说在元朝有一个风水大师,一生渡人无数,因为泄露天机太多,眼镜瞎一个,老伴也早早去世,人称赵半仙,膝下有三个儿子,一日,长子对父亲说,你一生帮别人改变命运,不能改改我们的命运吗?赵半仙说你们没这个命,再说我泄露天机太多,已经得到报应,不能再吐真言。可是经不住子女哀求,便告诉子女明天早上五更天家里豆田里有一条红鲤鱼,你们抓去吧,其他看你们命吧!子女奇怪旱地有鱼,不过还是按照父亲的要求去了豆田。

三人早早来到豆田,地都旱的干裂,哪有鱼,正当他们想回去的时候,豆田飘来一团白雾,一条红鲤鱼落到田里,三人大喜,连忙捉住,拿回家蒸着吃,老大趁老二老三不在,偷吃了一面,然后翻过去放在锅里,老二回来又偷吃另一面,老三回来一看只剩鱼骨头,气的大骂,正在这时门外来了一对要饭的老人,老三便把鱼汤给了他们,赵半仙知道后,摇摇头,你们真没这个福气,鱼的营养都在汤里,所以至今吃鱼要喝汤。再说那对要饭的老人,都年愈花甲,回来后竟然怀孕了,此时元朝皇帝手下卜星官夜观天象,发现紫微星显现,连忙告知当朝皇帝,但是发现真龙天子降生需要服用东山的观音土才能出生,便派士兵封了此山,由于时值夏季,要饭的老两口便进了一些西瓜挑到东山前叫卖,士兵口渴难耐,西瓜瓤没吃完就丢掉了,老两口看着可惜,又捡起来吃了几口,就这样朱元璋出世了,四五岁时朱元璋才开口,喊爹爹死叫娘娘亡,因为凡人架不住真龙的称呼。

朱元璋家里穷,乡人便用一张草席裹住老两口用木棍抬着朝山上走,那时穷人没有地,都是埋在荒山,走着走着,天空突然下起大雨,众人丢下就跑,雨过天晴,众人发现丢下的尸体处已经被蚂蚁挖好埋上了,原来这里是赵半仙选的龙穴,等自己死后下葬的地方,没想到自己子孙没命享受,也只得作罢,从此以后,朱元璋带病打仗,以致改朝换代,当了皇帝。总之,农村俗语‘’阴阳先生点真脉,眼镜不瞎嘴巴缺‘’意思是天机不可泄露,能够真正指点风水的大师,多半眼瞎口哑,这都是因果报应,由来已久。

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

在农村是不是双亲皆亡故才能立碑?答案是不一定都如此,不同地方,因为当地的丧葬风俗不一样,立碑的情况也不一样。有的地方讲究双亲合葬,双亲皆亡故才能立碑的习俗;有的地方则以独葬为主,没有双亲皆亡故才能立碑的习俗。

1、双亲皆亡故才能知道立碑的来源及风俗

合葬是我国古时风俗,夫妻亡故后同穴安葬,称为合葬。我国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合葬风俗。《中国史稿》中有这样的叙述:

“在半坡墓地,发现了两个男子合葬和四个女子合葬的墓葬各一座。”

据历史学家考证,夫妇亡故后合葬的风俗,起源于西周时期,盛行于西汉中期。《礼记》:“孔子既得合葬于防”,说的是孔子父母合葬。《汉书·卫青传》:“青薨,与平阳公主合葬。”西汉著名大将军卫青,与汉武帝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为夫妻关系。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我国民间先有出自东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在民间影响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最终结果就是死后合葬之事。据考证,梁祝的传说及爱情故事,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唐初梁载言所编著的《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后来,各种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载。比如,南宋张津所著的《乾道四明图经》说:“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进一步推动了民间夫妻合葬风俗。

我国古代有一句名言:“生则同衾,死则同穴”。意思是说,生时共用一条被子,死后合一个坟墓。

此语出自《西厢记》,是元代戏曲王实甫创作的剧本。后代文人多有引用,用来形容忠于爱情,生死不渝。后人又写作“生同衾死同穴”。

也正因为如此,民间形成了古代夫妻百年后“同穴”(合葬)习俗。在历史上还曾一度流行丈夫与妻、妾、子、女、兄弟等合葬的习俗,也有 *** 合葬的,现在我们还能在一些地方看到这种古墓,时间是元代到朝代。比如,湘西南有七子墓,为异姓七兄弟合葬墓,还有龙氏 *** 墓等。但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般只讲究夫妻合葬,其他人合葬就比较少了。直到现在,我国一些地方仍然流行这种习俗。

夫妻的寿命有长有短,有亡故在前的,也有亡故在后的。夫妻一起亡故的不是没有,但是极少。夫妻合葬,就是夫妻共同一墓穴,必须在夫妻均亡故之后,才能完成合葬,因此,立碑也要在夫妻均亡故之后的事了。夫妻之中,只要还有一人健在,当然也就不好立碑。

这就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的风俗形成的原因。

有的地方虽然把墓碑与寿材和寿服看成是一样的,通常在老人还在世的时候,就可以把材料准备好,甚至把碑的模子打磨出来,但忌讳刻字。这就与灵牌一样,可以准备牌子,但要到老人去世后才能把名字写上去,否则健在的老人认为是不吉利的事,还以为子女盼望他们早亡,他们心里肯定不高兴,也被旧时农村视为不孝的行为。

这种风俗习惯,现在的农村保持得相对完整一些,各种忌讳讲究也多一些,现在大多数人仍然还讲双亲都亡才能立碑。

当然,现在也有少数人为了图省事,提前立好碑的,只是把碑上的名字涂上不同的颜色,已故的人碑上的名字不涂色,或涂金色、黑色,而健在的人涂红色,还有的用红布将健在之人的名字用红布,或者其他东西遮起来。现在时代不同了,人思想开放多了,越来越不在乎生死之说了,也就没有什么可忌讳的了。

现在农村还有一些老人,担心自己离世后,子女不给他们立碑,在有生之年就让子女提前把碑 *** 好,并刻好名字,他们亲眼看过后才放心,但墓碑还是要等双亲都亡故后才能立。

现在城市居民大多安葬在公墓,即便夫妻同穴,有些公墓的墓穴和墓碑也事先准备好了,就等最后把名字写上去了,也就没有双亲皆亡故才能立碑的说法了。

2、历史上民间从双亲合葬到双亲独丧的习俗演变

民间一些风俗的变化,往往是因为一种新的风俗出现后,旧的风俗受到冲击,在一些地方逐渐淡化,或者消亡。民间夫妻合葬风俗也是如此。

唐朝末期,进士出身、唐僖宗朝国师、掌灵台地理事的杨筠松,于广明中(公元880年),因黄巢 *** 破京城时离京出走,先是到昆仑山躲避战火,后来转辗到虔州(今江西赣州)定居。

传说杨筠松从京城出走时,带走朝廷地理秘笈,到了虔州后,“用地理风水术行事于世”。以前只有朝廷才掌握的“地理风水术”,从此传到民间,各地民间便开始流传地理风水术。杨筠松也成为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堪舆形法理论祖师。

地理风水之说主要运用于阴宅和阳宅,即葬坟和建房。民间在还未流传地理风水的时候,不管是葬坟还是建房,就不用顾忌地理风水,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选择 *** 就可以了。比如说,夫妻合葬,因没有地理风水的束缚,先去世的一方葬在一个地方,后去世的一方与先前去世的葬在一起就可以了。民间流行地理风水的风俗后,葬坟就要讲究地理风水。

一般来说,先亡故之人的安葬,一般问题不大,后亡故之人的安葬,就要受到很多地理风水方面说法的束缚,主要一点就是“此年是否合山向”。如果去世之人那年“山向”不合,就不能够合葬在一起,只有另择地安葬。

也就是说,并不是说民间子女不想让双亲合葬,而是所谓的“风水禁忌”风俗,使他们不敢让双亲合葬。如此,在民间就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是等。也就是后来去世之人,如果因“山向”不合,或者在野外搭棚子停柩,或者暂时找一块地挖穴停柩(不盖土,上山搭棚子),民间俗称为“停厝”,等到“山向”相合的年份才进行合葬。

此种情况,有的要等上数年甚至十多年,往往要耗费一定的物力和人力。通常来说,只有比较宽裕的家庭才做得到。因此,这种情况,不仅要等双亲均去世后才能立碑,有的地方风俗,还要等到双亲合葬后才能立碑。

二是分。也就是双亲去世后,分别择墓地安葬,以后也不再进行合葬,这样就减少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也免去很多麻烦。这样民间就出现了“南山葬父,北山葬母”或者“东山葬父,西山葬母”的现象。不要说合葬,就连双亲的坟地也不一定同在一处墓地。

民间也因此演变出多种说法。比如,农村俗语中有“葬父不如葬母”的说法。这句俗语很明显指双亲分开安葬,而且民间在对双亲墓地的选择上,更加重视母亲坟地的选择。

这些双亲分开葬的坟墓,一般不要等双亲皆亡故才能立碑,先去世的可先立碑,后去世的可后立碑。也就是说,即使双亲还有一人健在,也可以为亡故之人立碑。

有此种双亲分开安葬风俗的地方,久而久之,就很少有双亲合葬的坟墓了(除非同时亡故),历史久远的夫妻合葬风俗,也在这些地方消失了。同样,这些地方也不再有“双亲皆亡故后才能立碑”的说法。

3、立碑有什么讲究

各地风俗不同立碑的讲究也不太一样。关于碑文方面的讲究,本账号在前段有多篇文字介绍过,这里就不再多言,这里主要介绍立碑的一些民俗讲究。

一、新亡故之墓三年不立碑

对新逝三年的老人,能不能立碑,各地风俗有很大的差异。通常来说,有以下不同的说法:

一是砌坟和立碑一次性完成。要么就在安葬老人的时候,把砌坟和立碑一次性完成,之后更好不要乱动。这种立碑的方式,在农村称之为“立热碑”。从现实生活中来说,这种方式省事。

二是不立碑是为了不动坟。有一些地方风俗,新坟砌好后,三年内忌讳动坟。立碑就会动坟了,因此,当地习俗认为也不能立碑。不过不同的地方对“三年内”的理解不同。有的地方在第三年上新坟的时候,要对新坟彻底进行一次整修和添新土,因此,这些地方认为第三年为“已满三年”可以立碑。有的地方则认为三年后才可立碑,不包括第三年。

三是三年为新坟的考验期。有一些地方风俗认为,新坟三年可以看到家里是否顺利,倘若家里诸事很顺利,就不要去立碑。主要是害怕立碑改变朝向,对家里不利。倘若三年内家里诸事不顺利,就要考虑问题出在哪里。过去农村有两种做法:一是考虑迁坟,二是通过立碑来改变朝向。

四是守孝期不能动坟。有一些地方风俗认为,立碑就要在坟上动土,守孝期内在坟头上动土,是对老人的大不敬。旧时,一些地方守孝三年内,要在墓碑旁搭建茅棚守墓,原因之一就是怕别人在坟头动土。

二、能否立其墓碑、立什么样的墓碑的讲究

旧时农村,人们与动物打交道多,把山的形状大多看成是动物形状,对山赋予了生命。石碑是一种坚硬之物,如果立在不恰当的地方,会影响“动物”的活动。比如,如果把墓碑立在“动物”嘴里,或者下巴处,就会影响它们嘴巴的张合以及进食。因此,有些地方可以立碑,有些地方不能立碑,甚至用石头砌坟都不允许。

过去我国农村传统墓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平板石碑,也称四方碑、圆头碑等,也就是一块长条形的石板;另一种是五角碑,即墓碑主体(不含墓墙)有屋顶中间的顶,两边上下各两个檐角。此种墓碑又称牌楼式碑、五合碑等。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墓碑,精雕细刻,样式繁多。

根据旧时农村把山形视为“动物”的观念,可能立碑的地方,有的地方只适合立平板碑,不适合立五角碑,有地方则随便立哪种碑皆可。

三、立碑的时间讲究

过去,农村立墓碑通常来说有约定俗成的时间,比如老人去世的祭日、清明节和寒衣节(十月初一),尤其是是清明节前后,人们认为,这段时间在给坟墓添土、立碑、植树等诸事,百无禁忌,但逢闰月年除外。也有的人家比较讲究,选择吉日立墓碑。

农村传统立碑的这些讲究,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而有一些则是出于对先人的尊重。对这些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我们要去伪存真,要科学地进行鉴别。

这个钱我们该如何出合理?

问:堂哥准备给已去世的爷爷和大伯树碑,而家父刚去世不到三年,按照习俗不能立,我们要如何出钱才合理?

小小的墓碑,除了便于后人祭扫外,还载有墓主的基本信息,并向他人展示该坟墓是有后的,不可欺。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当然,各地树碑的习俗不一,有些地方在人去世入土后尽量不会再动了土了,所以紧接着就要立碑,而有的地方则要在三年后才会树碑。对于几代单传的家庭来说,树碑一般不会有太大的争议,家里商量一下即可,而对于分枝太多的大家庭来说,为祖上先人树碑就会有太多的纷争了。例如有叔伯兄弟的情况下,给家里过世的长辈树碑,尤其是按当地习俗还有些已故长辈不能树碑的情况下,如何出资就会成为争论点。

一、修葺坟墓和树碑中会出现的纷争

分枝多的大家庭,给过世长辈修葺坟墓树碑一般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出资,二是碑文后面树碑者的名字该如何刻。1、出资。修坟树碑必定会涉及到费用,包括祭祀用品、刻碑、运送石碑费用和人工费用,而给逝者做这些事有讲究,不会因为哪家经济宽裕就多出、那就经济拮据就少出。对于出资,存在的情况可能会很复杂,有两种出资方式:一是按照房数均摊,即算逝者的儿子个数,不管其开枝散叶如何,都均摊;二是按落款上碑者人数计算,但又涉及到某些人本该上名但又去世的情况。2、树碑上名。刻碑落款时要上树碑者的名字,但有些人已去世,是否有必要刻上去?刻上去后是否要加括号标注?现在男女都一样,女的是否也要刻上?名字上了碑可能又牵扯到了出资问题。

二、题主的爷爷、大伯和父亲均已去世,那如何出资?

刺楸从问题分析可知,当地习俗是满三年才能树碑,由于给爷爷、大伯树碑是堂哥出面牵头,据此推断爷爷只有大伯和父亲两个儿子,且都已过世。这是因为,树碑一般由大家庭中的长辈主持,若还有其他叔叔伯伯,孙辈只管祭扫就行,堂哥虽为兄长,但树碑的主持断不会轮到堂哥。

在给爷爷、大伯和父亲树碑时,父亲刚去世不满三年而不能马上树碑,为爷爷的墓碑出钱理所当然,但大伯的要不要表示一下心意又不好拿捏,怕处理不好而开罪了堂哥,所以刺楸提供以下三个办法供参考。1、为了在出资问题上体现公平,你父亲的墓碑可以同时与爷爷和大伯的一起刻,但只刻不立,直到三年期满后再着手树碑。这个方案中,给爷爷出树碑钱无可厚非,而由于自己和堂哥都有过世的父亲,就可以均摊了,大不了给父亲树碑时的工钱自己出,且落款处的所署的立碑者姓名也不会有异议。2、先给爷爷和大伯树碑,费用均摊。这个方案中,虽然自己也摊分了大伯的一半树碑费用,但以后轮到给自己父亲树碑时,堂哥若是明事理,也会给自己的叔叔出一份费用。这种相互出资相当于人情来往中的人情钱,但与人情钱不同的是,这是共同出资完成一件事,而不是酒席中的「按簿还情」。例如,当时在为大伯树碑时花了两千,自己出了一半,而轮到给父亲树碑时花了三千,但堂哥也会出一半,而不是只出一千。3、如果堂哥还有其他弟兄无法出资(例如年龄小),则给爷爷树碑时,则由有出资能力的孙辈均摊,而给大伯树碑时则还要加上其无法出资的儿子后再均摊。例如,堂哥还有一个兄弟无法出资,则由自己和堂哥均摊爷爷的,而大伯的则由自己、堂哥和堂弟三人均摊,堂弟那份可由堂哥出。

以上就是刺楸对「堂哥给爷爷、大伯树碑而家父去世不满三年,该如何出资」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还行,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