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挟着无数野心、欲望、抱负、执念的清太战争,在耗尽中国一流军事人物、兵力财力后迎来了终结。其标志性事件不是天京陷落更不是幼天王被俘,而是一个被忽视的人物康王汪海洋之死。那么疑问有三:汪海洋何许人也;他的悲剧性源自何处;康王之死有何影响。本文笔者就以上述疑点为题,说说饱受争议的名将汪海洋。
世间万物玄妙无穷,前有洪火秀(洪秀全本名)自诩上应天父的灭世洪水,后有饿水命汪海洋一死而天国终结。可以说,康王汪海洋在嘉应州之战中的猝然战死,瓦解了整个太平天国余部的战力与信念,清廷剿平发逆自此再无阻碍。而如此人物由于封王较晚名气不足,在天国史料中记载极少,但清末全椒文人金心仪在其所著《金陵寇乱杂录》中倒有些记载。
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画像
汪海洋(1830年—1866年),安徽全椒人,历任翼殿前一军旅帅、忠义朝将等职,封康王。他先后隶属翼王、忠王、侍王麾下,治军极严剽悍过人,后战死于广东嘉应州。汪海洋小名二虎,与兄海山、弟海林帮工为生,好勇斗狠敢作敢为。他曾师从一老僧修习武艺,因口角斗杀一富绅,为避官府追缉落草定远山中。汪海洋生性强悍崇尚武力,这使得他处理事务时常显激进粗暴,充满着争议性。
1853年啸聚山林的汪海洋在安徽和州(今马鞍山)投奔路过的太平军,后招募三百余健壮乡民被翼王编入族弟石镇吉部。他初为马兵作战勇敢多有斩获,曾斩杀清军游击一名,将其坐骑、佩剑献给石镇吉。两年后汪海洋升任旅帅,统领3200余皖籍士卒,常率敢死之士袒臂持刀舍命先登,状若邪魔附体无人能挡。交过手的湘军名将蒋凝学、塔齐布、刘坤一都对他深以为虑,称其号令有方,部众凶猛好战士气旺盛,丝毫不输两广老长毛。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次年洪、石相争演变成石达开被迫离京出走。翼王率军近征浙闽转战赣、湘、桂数省而一胜难求,又猜忌有怨言异议者,遣亲信将领韦普成、赖裕新监视其言行。凡此种种汪海洋再难忍受,最终在1860年与彭大顺、童容海、吉庆元、朱衣点等人脱离翼殿,从广西庆远北上回京,后单独于江西铅山投入李秀成麾下。正是这段追随翼王转战和独自领军的经历,极大地磨砺了汪海洋流动作战的指挥能力,打造了一支由千余骑兵与五千步兵构成的汪系精锐。
电影《投名状》太平军洋枪队与骑兵
屡败沈葆桢、蒋益灃、郭松林各部清军的汪海洋虽被忠王赞为良将,但终因资历过浅未被其视作嫡系。1863年晋封朝将的汪海洋与听王陈炳文等40余位王爵俱受李世贤节制,他劝谏侍王挥动浙江十余万大军主动歼敌而莫要分城据守。被拒后他仍积极协守余杭,说服主将归王邓光明主动出击挫敌锐气,顶住蒋益灃部两月猛攻,在杭州失守后被迫弃城。由此可见汪海洋明明是陈玉成式的天降猛人,却因籍贯、资历所限不得超拔,三任上级都是不善打硬仗的谋略型统帅,他的悲剧性即源于此。
1864年初汪海洋继领汪安钧(死于苏州杀降)的康王爵,率部由德清转战皖赣闽,渐成拥有三万余步骑、千余支洋枪、十门洋炮的劲旅,汀州一战活捉并肢解湘军悍将张运兰。彼时侍王、康王两军合计约八万余人,汪海洋提出集中主力打垮最能战的鲍超霆军,再次被李世贤以分兵迎敌伺机反击的主张拒绝。当年8月陈炳文率部降清,李、汪二人因此交恶,汪海洋对两广籍将领深怀猜忌戒心,最终将黄金爱、李元茂、李世贤等人诛杀,收编其众。
纵观全局,在遭受1864年3月浙江战场溃败、7月天京陷落、10月幼天王被俘的连番重挫后,诸王众将大多军心涣散鲜有斗志。唯独汪海洋如龙入大海再无羁绊,这源于天国既有的权力结构被打破,但在大厦将倾之际成为擎天一柱,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汪海洋用兵诡黠忽退忽攻,他擅长指挥伏击战、运动战,屡破各路追兵斩杀清军将佐多人,被清将康国器(康有为祖父)称为颇具昔日四眼狗(陈玉成)之风。
太平天国题材的油画作品
1865年8月李世贤死后,陆顺德在番禺被杀,天地会丁太阳也已降清,整个南方仅剩汪海洋部一支孤军。时值年底部队亟待休整,康王看准战机由连平东走,一日疾行200余里奇袭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得手。但天国大势已去面对清军的陆续赶至重重设防,太平军只得据城固守。1866年1月中旬汪海洋兵分三路与清军决战,清将刘典采纳叛将丁太阳“汪逆一死余众必溃”之策密设枪阵齐射,身先士卒的汪海洋不幸中弹,未过数日即重伤而亡。
汪海洋死后余部公推偕王谭体元为首,康王骁将胡永祥统领诸军。后嘉应州突围战胡为先锋谭为殿后,因利王朱兴隆降清泄密,各部在黄沙嶂惨败溃散,谭、胡皆被俘杀。天国倾覆之际降者如云,但尚有一批如汪海洋般坚心如铁矢志不渝之士,选择为天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而西北太平军早在1864年底便已倏忽败亡,太平天国运动至此彻底失败。
喜欢本文的朋友们,不要忘记一键三连加关注,谢谢您的支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